本帖最后由 16杰杰 于 2018-10-24 09:07 编辑
二零一六年九月,中科大官方微信推出了“校园十大风物”。 在汉典网中: 风物指风景和物品。风物语出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就是泛指有风情有情调有景致的东西。 中科大校园十大风物是指科大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或风景。 1. 老北门 位于东区黄山路校门内,这是中科大现存最古老的大门。在门楣上是水泥刻印的、第一任校长郭沫若题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名。在校门旁边有着一棵紫藤已超过五十年,园林专家称它是合肥最大最老的紫藤。 “老北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大门。现在,它已经不算是一个大门,只是一道记忆之门。中国科大具有古朴气质的景观也主要集中在这所大门的周边。它见证了中国科大下迁的重重困难、艰难崛起的经历,科大人不畏艰苦、追求卓越的品格。老北门因为承载了中国科大人的集体记忆,而让那些即便离校多年的校友也牵肠挂肚。 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至合肥,师生们就是从这个水泥大门走进去的。门楣上,是水泥刻印的、第一任校长郭沫若题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名。 “文化大革命”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应该也是从这个门进入的,据说当年门外列队欢迎新生,一派喜气。后来的学生喜欢出入这座大门,因为门外直通黄山路,那一路多是小摊小贩,还有一些小馆子。 逆境图存的日子里,北门是一种希望,给人坚强的意志和同舟共济的力量,同时也具有抚平历史创伤的意义。在中国科大的学习生活很苦闷,当年校园里更没有太多的娱乐设施,黄山路是唯一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学生们 毕业聚会 洒泪的地方也多是在这条街边星罗棋布的小饭馆中。 当时,有些同学八点多起床,便沿着开贞西路出北门,到小路上的早点摊吃上一块糍糕和麻圆,便是当时的奢侈了。 因为这些特殊性,这个大门一度是几座校门中人流量最大、最为热闹的,而它也不负众望,承载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喜怒哀乐。 老北门这样一座简陋的水泥建筑,够不上宏大、华丽。不过,当年风光时,北门旁还有一株茂盛的紫藤依傍,真个是藤枝缠绕、古朴典雅,一到春日便紫气烟蕴,平添几多妩媚,花开时节,也有一串串紫色的花儿携来清香。于是,老北门还是当年中国科大的一角浪漫地。现在,老北门的那株紫藤,已经很少开花,整株已经和校门融为一体,扎根于此,虬劲的藤干,越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2001年,在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张平、蒋作君主持召开会议的上,落实我校建设与发展中需要安徽省和合肥市及有关部门支持解决的问题。我校一次性出资5000万元,合肥市政府包干完成我校东区北门外约43亩土地的征用和 拆迁安置工作,有了这43亩土地,于是老北门外又建了一个校门。 此时 ,作为中国科大历史象征的代表,老北门有一次“扶正”的机会。在为老北门外扩进来的园区设计新大门时,设计单位也很花心思地设计了一套有几根大理石柱结构、颇具现代时尚的气派大门,人人都说好,但是在学校讨论时被“省”去了。原因是好看归好看,花钱也很容易,但是要花在刀口上很不简单,关键是大学的钱要尽可能地用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至于一个大门,结实大方就好。这座大门拆除的动议,在全校师生和校友们的力挺下没有通过。老北门最终没有被拆除,而是被赋予了中国科大历史见证者的内涵,静静地立在原有的位置上继续充当记忆的视觉展现。关于老北门没有拆除的原因,还有另外一说。说赞成推倒的,说浪费地皮,观瞻不好,赞成保留的基本上都觉得那颗紫藤。北门历史比东区还久,是原安师大的校门,紫藤一直挂在门上,藤就是门,门就是藤。可是门能够再建,藤不能 迁移。至于要说见证者的话,也应该是紫藤这个活物,不是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