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8名哈佛博士后归国创业的故事(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日月同辉 发表于 2017-8-25 20:3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午夜的波士顿静悄悄,王俊峰的妻子被一个越洋电话搅得睡意全无。


    电话那头,向来安静谨慎的王俊峰正激动地向妻子描述着一个岛,他想把家搬到岛上。


    “我们已经有工作、有绿卡,两个孩子都出生在美国,中文几乎不认识,真的要回国吗?”妻子在犹豫,她连那个岛在哪儿都不知道。


    那是一座静卧在安徽合肥西北方、三面环水库的半岛,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岛上的10多个研究所镶嵌在一片葱郁中,有上千名国内顶尖的科技人才,因此得名“科学岛”。那会儿,王俊峰踏上科学岛才不过几个小时。


    一个多月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俊峰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身份带着家人回国,开始“岛民”生活。


    随后几年中,又有7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先后投奔科学岛。其中刘青松和刘静、王文超和张欣还是两对科研伉俪,一同回来的还有张钠、林文楚、任涛。


    这8位哈佛博士后大多在哈佛就相识,都不是安徽人,却在科学岛上安了家。比起国外,科学岛是更适合他们安安静静搞科研的好地方。


    波士顿客人:好山好水好寂寞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国门大开、大学生“出国潮”的高峰期,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大批大学生从大一、大二时就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托福”大军中。


    2001年,王文超和张欣从北大医学部本科毕业后,也随着这一波“出国潮”双双飞往美国读博深造。2008年,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夫妻俩来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


    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全世界科研条件最顶尖的医学院之一,王文超、张欣在这里接触到前沿的研究,受到专业的训练,并与后来一同归国的几位博士后聚在一起。


    “波士顿之于美国,就像海淀之于北京。”对这座美国东海岸的城市,有留学生这样描述:这里汇集了众多最顶尖大学,也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最顶尖的莘莘学子。


    波士顿的体育氛围特别好,这一点张钠印象很深。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时研究的是核酸,工作之余爱打网球。


    “打球该虐就虐,打完了,去哈佛的酒吧喝一杯,要听到哪个老外聊天挤兑中国,肯定上去跟他辩论一番,咱自个儿关上门怎么说都行,到了外边儿别人挤兑,那可不成。”张钠约一米八的个儿,留着挺酷的山羊胡,说起话来带一股北京爷们的血性。


    对王文超和张欣来说,随着两个孩子在美国相继出生,他们基本上就没打算回国了。


    “在实验室做科研,回到家养孩子。”张欣回忆,他们和当地许多华人留学生一样,到了周末,会带孩子去上芭蕾课、中文课,会去波士顿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查尔斯河旁边还有孩子们经常喂鸽子的地方,“对孩子来说,波士顿就是天堂”。


    舒适的日子流淌得像查尔斯河水一样,平静而优雅。但这些来自中国的哈佛博士后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好山好水好寂寞”。


    据统计,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中国人有2000多人,在很多人眼里,属于他们的共同标签只有一个:精英。


    10多年海外求学,他们太渴望能一展手脚。


    林文楚是2007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的,他主要研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国外工作也不错,但我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去搞科研。”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后,就业环境急转直下。王文超说,随便找个公司上班不成问题,但事业发展肯定不会有前景。


    按部就班的科研节奏,还有对外国人的学术天花板,让这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精英有强烈的漂萍之感,“像住旅馆的客人,没有家的感觉”。


    那时候,这些留洋10多年的科研精英还体会不到,太平洋对岸的中国相比他们当初离开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己的祖国正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向散落在全世界的游子发出改变命运的召唤。


    王俊峰,是8个人中最先察觉并付诸行动的人。


    中国机遇:“你先回去探探路”


    王俊峰是山西人,1995年从北大毕业后到美国深造,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理学系做博士后工作。从2009年开始王俊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奔走,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大显身手的科研平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峰得知了这样的消息:2008年,中国要在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建成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


    这也许是个机会!王俊峰读博时正是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他太清楚强磁场对现代科学研究有多么重要。


    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是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可以使得物质特性发生变化。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建设强磁场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而强磁场能促进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重要科研成果,至今,已有19项诺贝尔奖与强磁场有关。


    当时,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项目负责人是匡光力(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向国家争取建这个项目时,他和同事坚信,中国的强磁场实验装置虽然起步晚,但有可能在硬件水平上建成世界一流,并以此助中国人挑战前沿科研领域。


    但是,匡光力自己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急需引进一个既懂强磁场,又懂生命科学的优秀科学家来领导这一方向的研究。


    2009年6月,求贤若渴的匡光力与寻找用武之地的王俊峰终于在科学岛相逢。


    在岛上,匡光力向王俊峰谈论科研、理想、描绘蓝图……王俊峰后来回忆说,那是充满激情的一天,这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敢想,就有无限可能。


    科学岛的空气弥漫着淡淡的木香,它似乎无处不在:浓郁的绿荫下,大片草地上,烂漫花海里,水纹清漪的芦苇丛边……当天下午,顾不上波士顿还是午夜,王俊峰给妻子打了越洋电话。


    妻子最终同意了,她太知道王俊峰想要什么——“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那时候,工资能发多少也不大清楚,美国的朋友劝我想清楚,别一回来,之前口头承诺的启动经费和支持都没了。”王俊峰记得,离开波士顿前的那次聚餐,不少朋友半开玩笑:“你先回去探探路,如果行我们也去看看。”


    攻心战:回自己地盘更能“搞事情”


    王俊峰踏上科学岛,就一头扎进实验室。


    当时强磁场科学中心还处于第一个5年建设阶段,除了做科研,王俊峰还要根据自己在美国强磁场实验室的经验,为岛上的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提意见方案,此外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提出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面向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引进人才。


    中国对人才的渴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穿越太平洋。


    一批批中国地方官员来到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宣讲吸引人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意识到,大洋彼岸的祖国正是科研创业的大好时机。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的刘青松觉得自己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到了,决定回国实地考察一番。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大路 发表于 2017-8-27 12:21:49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的发展以及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让越看越多的留学人员愿意回国科研创业。
3#
16创+苏-飞飞 发表于 2017-8-27 20:07:17 | 只看该作者
科大威武,愿越来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8 23:29 , Processed in 1.4018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