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766|回复: 9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抒怀感悟] 借得湖水浇块垒——沐雨诗心[也西湖随笔]汇编

[复制链接]
1#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57 编辑

套袋——也西湖随笔(3)
        烟台苹果,名满天下。秋风起时,苹果熟了,又大又红,令人垂涎。
        如今,品相好的都是套袋苹果。每年春天,苹果坐果后不久,果农就开始给它套袋。袋子是纸质的,果农把它们很小心地撑开了,逐一套到一个个小苹果上,那真需要百般的细心、万般的耐心。
       小苹果就在这袋子里长大,直到成熟。因为在袋里不受风吹雨打,所以它们的果皮会非常细嫩(呵呵,这一点不少小棉袄深有体会哦);同样,因为见不到阳光,所以这袋里的苹果一直都是青白色的。
       只有到了成熟前几周,果农才把果袋取下来。在阳光照射下,苹果开始着色,向着阳光的一面变得鲜红鲜红的。这时,果农还要做一次“摘叶转果”的工作,就是把这苹果周围的叶子摘掉一些,同时把苹果轻轻转个角度,把背阴的一面转到向阳处。有时,还要铺反光膜,从地下把阳光反射上去,使苹果最下面也能照到阳光。这样,苹果着色会更均匀,全身都披上令人喜爱的鲜红。
       这果皮细嫩、着色均匀的大苹果深受市场青睐。今年的早熟品种金将军,据说已卖到六七块钱一斤了,就是说,你花二十块钱最多只能买到三四个苹果。
      套袋苹果几乎一统市场了,可一些老烟台人却在千方百计打听着,想买些没套袋的苹果。没套袋的苹果,果皮粗糙,着色不均,跟套袋苹果相比,简直是丑小鸭遇见白天鹅。但它们的口味却好,比套袋的同品种苹果更甜更脆。“不套袋的苹果是自然成长的,生长环境更健康,所以虽然品相差一些,但口感更好。”果业技术人员说。
      可绝大多数顾客是“外貌协会”的,谁会选择又粗糙又不好看的不套袋苹果?!所以,不套袋的苹果都是果农留给自己或亲朋好友吃的——只有他们才知道这种苹果的好处。
      在套袋里长大的,岂止是苹果?
      错误的尺度,又岂止体现在选苹果上?
                                              ——也西湖随笔(3)


uuu≯uuu≯uuu≯乐≯uuu≯uu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57 编辑

母爱——也西湖随笔(4)
  
           中秋节前,朋友送我一个水果礼盒,其中有两个石榴、八个甜橙。妻把它们逐个掂了掂,又仔细地放好,道:“留着吧,留着‘十·一’带给儿子。”
       “什么?”我大吃一惊,“还有一个月呢!到时候都烂了!”
       “烂不了。”妻说,显得胸有成竹,仿佛她的母爱可作保鲜剂。
       我不再言语。
       小小的礼盒于是被仔细地保存起来。昨天回家,我悄悄打开盒子看看,发现甜橙变软了,这让我的心很忐忑,真希望它们能坚持住啊,千万别负了一腔母爱。
       晚上,给儿子发短信:“下自习后给妈妈打个电话,妈妈想你了。”
       很快,妻的手机响了……
                       
                                                              ——也西湖随笔(4)


uuuОuuuОuuuО乐ОuuuОuu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57 编辑

怪梦——也西湖随笔(5)
  
            我这人睡觉很少做梦,问度娘咋回事,道是没心没肺的人梦少。我了个去,有这样夸奖人的吗!发誓以后有了问题,再不麻烦度娘。
      但昨夜俺却突然做梦了。
      话说晚饭后,俺响应党报号召,决心“回到孔子”,遂取了一本《论语集注》用起功来。已是子夜时分,窗外秋虫呢哝,室内灯光漫洒,俺在案前摇头晃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那个赵普童鞋重生,熟读经典,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快哉!快哉!
      便在此时,忽然灯光一暗,眼前多了一位老者,峨冠博带,鹤发鸡皮,笑吟吟地看着俺说:“深夜不寐,伏案苦读,竖子可教也!”
      俺吓得几乎魂飞魄散,幸而有多年练就的金钟罩,把要飞散的魂魄牢牢罩住,才不至于一命呜呼。稳稳心神,俺颤抖着声音问:“呔,你是何人?深夜强入民宅,该当何罪!”
      老者笑道:“老夫姓孔名丘字仲尼,只因今日是老夫2565岁生日,特来人间受些香火,路过此处,见你夜读,故现身相见。”
      俺听了,定睛细看,果然跟课本上那孔老夫子画像一般无二,忙起身一躬到地:“恕晚生眼拙,不知先师驾临,失礼之处,万望恕罪!”一面忙请圣人落座。
      待孔圣人坐下,俺又施礼道:“蒙圣人深夜造访,不胜荣幸。晚辈恰有一事不明,欲请先师指点迷津,不知先师肯赐教否?”
      孔圣人微笑着轻轻点头。俺连忙问:“今见媒体载文,道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此事不知先师知否?”
      孔圣人皱眉摆手道:“嘘,这等瞎话,万不可乱传。前几年,说什么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要求所有学员人手一本。消息传开,孙武那老家伙美出鼻涕泡来了,在我等一干人面前趾高气扬的。后来证实纯属胡扯,孙武臊得恨不得钻地缝,现在见了人直装‘孙子’。唉,总有那不屑子孙杜撰些这类轶事,以求自抬身价,其实是极不自信,且侮辱了先人。”
      “先师所言极是。”我忙拍马屁,一边再问:“时下人心不古,欲以先师箴言教化百姓,淳化世风,先师以为可否?”
      圣人长叹一声:“想我孔丘在世之日,见礼坏乐崩,心内如焚,故广收门徒,教授仁道,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以正天下。谁想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老夫这一套,两千年前尚且不成,如今四海通达,人心开化,欲以老夫之学正世风,不亦难乎!”
      圣人就是圣人,说话句句在理,听得我频频点头。见我若有所思,圣人继续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之学说,后生晚辈万万不可拘泥。时移世易,当审时度势而开济世良方。想有汉以来,儒学昌盛,虽教化了百姓,却也束缚了人心,礼教之下,生出多少奴才!后几至于亡国灭种,我之罪也!我之罪也!”
      说到这里,孔圣人不禁老泪纵横:“看今日一些地方,又让懵懂孩童生吞活剥‘弟子规’、‘三字经’,从小教他们循规蹈矩、遵守服从、中庸和气,长此以往,个性磨灭,创意尽失,让我这作古千年之人,再添无穷罪业!呜乎,哀哉!”
      我忙拿纸巾给圣人擦泪,谁想圣人把袖子一拂,我只觉得劲风扑面,不由得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倏然惊醒,睁眼一看,原来是南柯一梦,梦中椅子翻了,跌得屁屁生痛。一边揉着屁屁,一边赋诗一首:
            怪梦谁先觉,
              平生俺不知。
              书房秋月夜,
              漫道圣言奇。



                           
                                                                                 ——也西湖随笔(5)

uuuⅰuuuⅰuuuⅰ乐ⅰuuuⅰuu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57 编辑

五味——也西湖随笔(6)
        很佩服古人的创造力,比如一个“愁”字,就造得十分富有创意——当人的内心感受到丝丝秋意的时候,那就是“愁”了,多么精准!
   “愁”来咋办?一是饮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嘛!虽说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但有时也可“与尔同销万古愁”。二是吟诗,把一个“愁”字吟得花样百出、惊世骇俗,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愁虽多,似乎还可以忍受,但至于“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的妈呀,那可真让人受不了了,真是愁都愁死了。
   在今天这样一个阴沉的秋日,面对各网站扑面而来的灰色新闻,因空巢而闲得难受的我,即使心再坚硬、再阳光,也不免要“愁”一“愁”了。可我既讨厌酒的辛冽,又没有九曲的诗肠,所以就只能庸俗地闲坐着发呆。
   这时,手机响了,是儿子:“爸爸,你‘十·一’来合肥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刚从呆滞状态中醒来的我,一时脑子还转不过弯来:我要乘火车去合肥,注意啥子交通安全嘛!难不成铁老大还有什么指标没完成?
   “你从火车站出来后,走路一定要注意安全。合肥交通秩序很差,摩托车比咱们那儿多得多,而且到处乱窜,经常窜到人行道上,你千万注意啊!”儿子继续殷殷叮嘱。
   哦,我终于明白了。在儿子的叮嘱声里,我只感到一股酸溜溜的热流从心底涌上来,涌到鼻子和眼睛里,弄得鼻子和眼睛好难受好难受,咳一咳,再眨眨眼,看东西却朦胧了。
  朦胧中,依稀看到儿子刚刚学步,蹒跚着就往马路上冲,年轻的我立即飞快上前,将他一把抱起……
  朦胧中,依稀看到儿子跟着我一路蹦蹦跳跳地走着。要横穿马路了,我把他轻轻抱起来,仔细看一看路况,然后迈开双腿……
  朦胧中,依稀看到儿子背着书包跟在我身后,急急忙忙去上学。要过马路了,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紧张地看着来往飞驰的车流……
  时光过得就是这么快。如今,儿子长大了,他已不再需要爸爸妈妈的扶持和呵护,反过来,他开始为爸爸妈妈担心了,担心爸爸妈妈虽未衰老但已显笨拙的眼神和腿脚。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看爸妈过马路,于是只把自己的关心化成一句句叮咛,用电波从千里外传来。
  其实他不知道,纵使他已经长大了,纵使他完全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独立,他也是爸爸妈妈永远的牵挂;而纵使爸爸妈妈岁数再增长,身体变得再老迈,爸爸妈妈心里依然没有自己,只有他。在过马路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愿意做他的眼睛和手杖。因为只要他平安幸福,那就是晴天!
  愁,是闲的;泪,是咸的。我的这个五味杂陈的休息日哟!
                                                                                                                              ——也西湖随笔(6)


uuu/uuu/uuu/乐/uuu/uu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902896 于 2015-4-25 01:57 编辑

种地——也西湖随笔(7)
   
          侯建国校长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人才工作必须摆脱“伯乐相马式”的窠臼,而采用农民种地式的办法。他说:“农夫把土地伺候好了,撒下种子,并适时给予水和养分,庄稼自然会蓬勃生长。人才工作也一样。”
       这个观点很新颖,很有启发意义。但侯校长还是把种地看得太简单了——像他说的那样种地,是不会有太好的收成的。实际上,农民要把地种好并不容易,需要在各个环节上都下苦功夫。
       耕地。土壤要肥沃,通气性要好,耕时要深耕细耘,这样才能为庄稼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营造一个利于人才成长和探索创新的优良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好环境,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
       选种。种子优劣对于收成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农民对选种最为重视。具体到人才培养上,就是必须选择好培养对象,否则朽木难雕,终究一场空。近年来各大学在招生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应当继续做深入探索,努力选拔出优秀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学生来加以培养。
       施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人才成长也要有“肥料”,这就是优秀的师资,以及科研设施、资金、政策等等,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好文章。
       浇水。对人才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等,都应予以关心、帮助,给他们多送及时雨。
       间苗。庄稼不能种得太密了,要及时将一些劣苗间掉,否则会影响其他好苗的生长。同样,人才培养也不能盲目扩张规模。前几年,一些大学盲目扩招,结果教育资源跟不上,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做任何事,都是质量为王,培养人才概莫能外。
       打药。庄稼离开农药,就会病虫害横行。人才培养也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及时地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大学只有这样用心地精耕细作,才能取得大丰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也西湖随笔(7)


uuu耂uuu耂uuu耂乐耂uuu耂uu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扬 于 2014-10-28 21:53 编辑

竹泉——也西湖随笔(8)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12&fromuid=7646


       走进村里,一条青石铺就的街道在绿树丛中曲折蜿蜒,道中间凿出二尺来宽的浅槽,一淙清泉就在这浅槽中潺潺地流着,脆泠泠的声音宛如风抚鸾铃。因这泉水,青石街仿佛也有了灵性,诱人亲近。于是脱了鞋袜,感受脚底传来的丝丝清爽、丝丝滑腻。
     溯泉而上,拐个弯,却一头撞进了一片幽密的竹林。浑身上下顿时被青青的竹香包围,深吸一口,这竹香便渗入四肢百骸,每一个毛孔都熨帖地张开了,让人简直想要融化到这清香中去。这时,石路和泉水却突然不见了,面前是凌空架设的竹桥,踏上去颤悠悠的。桥下厚厚的竹叶掩覆着一切——那泉是否就藏在其中呢?
     竹林深处,零星散布着小小的石屋,屋门开着,隐隐有茶香飘出。屋主笑容满面地打着招呼:“进来喝杯茶吧!”进屋坐下,端起晶莹剔透的玻璃茶盅,看碧绿的茶芽在水中悬着,说不出的惹人爱怜。轻呡一口,沁人心脾。
     心下依然惦念着那道泉水。喝完茶,道声别,继续前行。不知走了多远,眼前又出现窄窄的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时,天飘飘洒洒地落下雨来,这台阶于是变得极其湿滑,不得不加倍小心。正在这时,眼前豁然开朗——一方石潭碧水莹莹,石潭中汩汩而出的正是那泉源!
     泉很旺,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号的趵突泉。人说,这泉千年不涸,即使今年大旱,泉中每日出水量仍有30多吨。泉边有竹筒,舀一筒,尝一口,甘冽异常,一路寻泉的疲乏顿时一扫而空。
     泉名竹泉,村名竹泉村,位于沂蒙群山之中。9月28日到此,赏之赞之,作文以记之。

                                                                                                                         ——也西湖随笔(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扬 于 2014-10-28 22:02 编辑

导向——也西湖随笔(9)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20&fromuid=7646


         施一公院士发表演讲,认为中国大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非常不可思议,是“出了大问题”。他的用心是好的,但这种批评似是而非。试问:如果一所大学连毕业生充分就业都做不到,这种大学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教育从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任何人都要走向社会,让受教育者能够拥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就像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一样,任何不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都是骗子。
     问题只在于,大学教育所追求的学生就业,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就业?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道”的传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目的在为国家培育栋梁,这种高层次的追求也被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二是期求升官发财,“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凭学习成绩而博个功名,赚个封妻荫子,是很世俗的功利想法。前者是高尚的、可敬的,后者是世俗的、实用的。我们既不能以前者之高尚而蔑视后者的存在,也不能以后者的实用而嘲笑前者的迂阔。最科学的做法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即:立足世俗,追求终极。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应当把保证毕业生就业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登高望远,培养出尽可能多的英才、大师,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乃至人类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的栋梁之材。
     史载,晋惠帝时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消息传到宫中,晋惠帝大为不解:“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施一公院士的逻辑,与晋惠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西湖随笔(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扬 于 2014-11-1 21:45 编辑

令人窒息的美丽——也西湖随笔(10)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69&fromuid=7646

         她是那样的美丽,美得令人窒息。
       她微笑着站在那儿,显得青春而阳光、快乐而幸福
      
但她其实十分不幸:11岁时,她患上骨肉瘤失去了右腿;当她靠着假肢坚强站起来,并夺得市残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后,又被查出骨肉瘤双肺转移,只剩下一年的生命;当她最需要亲人关爱的时候,妈妈却因红斑狼疮去世了,仅剩下因车祸伤残的爸爸和她相依为命。
       但她却始终在笑着。她笑着来到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期望在这儿圆一个梦。
       她叫李娜,是西安市一个农家女孩,今年19岁。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定格在19岁,所以她想请“梦想助力团”帮她实现一个梦想:在她死去之后,给她爸爸找一个好点儿的工作,以便爸爸能够更好地活下去。
       她平静地陈述完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已经让现场观众全体落泪,包括电视机前的我。但她依然在微笑,她说:“不管生活对我怎么样,我都要笑着面对。笑着活一天,不笑也活一天,为何我要哭丧着脸呢?”
       她要唱一支歌献给爸爸。在不幸的岁月中,爸爸给了她全身心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
       音乐响起,是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因为梦见你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这时她突然哽咽了,两颗硕大的泪珠从美丽的脸庞上滚落。她唱不下去了,只有音乐还在舞台上轻轻地盘旋。
       大屏幕切换到场外,爸爸在看着这一切,面静如水。
       “你都让我词不达意了,承受丧妻之痛的父亲的淡定,和病入膏肓的女儿的笑容,都让我们受不了!”周立波说。我能够理解周立波的心情,却不能理解他的浅薄。他怎么竟然看不到爸爸那颗早已被巨大伤悲击碎了的心呢?!妻子离世,他已丧失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半;但他至少还有乖巧的女儿,他用百倍的努力爱护着女儿,因为女儿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现在,女儿也要走了。女儿一旦去了,他的生命也就终结,自然也就无须悲伤了。我想,他让女儿走上“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与其说是为了他,倒不如说是为了女儿自己——他其实是不需要女儿为他进行安排的,而圆梦却是女儿最大的心理安慰,因为梦圆后即使她走了,也不再有遗憾。
       终于,到了“为梦想投票”的环节,现场观众按下了手中的表决器:300票。李娜获得了全票支持!
       梦想之翼扇动,梦想之光照耀在她的身上,她的脸上又挂满了笑。她的笑依然那么青春、那么甜美,于是她再捡起那未曾唱完的《一生有你》,让梦想之翼载着歌声飞翔:
         当所有一切都已看平淡
                   是否有一种坚持还留在心间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也西湖随笔(1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扬 于 2014-10-29 19:24 编辑

愿做新愚公——也西湖随笔(11)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73&fromuid=7646


               读到了一份诺贝尔奖十位最年轻得主的名单:
       (1)玛拉拉·尤萨夫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2)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维尔纳·海森贝格,获奖年龄31岁,德国人,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李政道,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卡尔·安德森,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3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保罗·迪拉克,获奖年龄31岁,英国人,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7)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8)塔瓦库勒·卡曼,获奖年龄32岁,也门人,201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9)鲁道夫·莫斯鲍尔,获奖年龄32岁,德国人,196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梅雷亚德·科里根,获奖年龄32岁,北爱尔兰人,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
       对这些少年才俊,我抱着深深的敬意。
       曾几何时,少年轻狂的我等,也曾有志去攀摘诺奖的桂冠,但岁月流失,髀肉横生,志向终成黄梁梦。
       好在还有儿子,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虽然从未对儿子明说,虽然表面上对儿子说只要努力了结果不重要,但其实有点儿口是心非,其实如果儿子能有这种成就,便是让我马上死去也心甘。
       也许,现实终会击破这种希望,不过不要紧,儿子还会有儿子……用北山愚公的话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相信经过一代一代努力向前,希望总会实现的。
       人,活的不就是这点儿志向、这点儿希望吗?
      

                                         ——也西湖随笔(1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4-10-28 1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扬 于 2014-10-29 17:30 编辑

莎翁使者——也西湖随笔(12)
http://www.ustcjz.cn/forum.php?m ... 77&fromuid=7646


      大学时利用逃课时间,通读了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那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让我如醉如痴。那时我曾想,作为翻译家而能有朱生豪之才华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人?英年早逝的朱生豪,正如一个使者,传播了巨匠莎翁的智慧。
       今日读了蒋童先生的大作《翻译里的人生》,才知道,原来充当莎翁使者的,远不止朱生豪一人,特别应当提到的还有梁实秋和方平。
       梁实秋用了三十六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对莎士比亚的全译。余光中评论:“莎士比亚只写了二十年,梁实秋先生却译了三十六年。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莎翁是连续地写,在太平盛世的伦敦连续地写;而梁翁是时作时辍地译,在多难的中国时作时辍地译,从‘二战’前译到‘二战’后,从严寒的北国译到溽暑的南海,且把昔之秋郎译成了今之梁翁。”说实话,以前或多或少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对梁实秋的印象不太好。后来读了《梁实秋散文选》,感到太过圆润缺少棱角,所以对他也没有增加多少好感。但今天知道他为了向国人译介莎士比亚而含辛茹苦,心中受到强烈震动。梁译本莎翁全集没有读过,想来按梁实秋一直的风格,应当也较平淡吧,但无论如何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总令人肃然起敬。
       方平比梁实秋还厉害,他研译莎翁竟达六十年!无论是多么艰难处境中,他都对莎翁痴情不改。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终于牵头完成了新译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蒋童先生对方平的评价是:“既注意追求译语与原语深层涵义最大程度的接近,又兼顾如何再现原作诗体的艺术形式……《新全集》虽是剧作、诗作的翻译,却达到了宗教作品翻译的理想。”评价是很高的。方译《新全集》,我曾在书店里翻阅过,很喜欢。但当时因囊中羞涩,掂量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在想来,可谓一大遗憾。


                                                                                   ——也西湖随笔(1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3 07:34 , Processed in 1.76541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