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DDBE 发表于 2011-11-21 12: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常直接称为中国科技大学[1],标准简称为中国科大,常用简称中科大或科大或USTC[2],是中国大陆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3]学校主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为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4];学校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为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在新兴学科方面的提供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在开学典礼上称中科大的创办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6]由于1969年的战备大疏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许多高校都被迁出北京;中国科大也于1970年迁至现址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中科大规划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7]

中科大实行的是独特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依托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8]一方面,中科大注重基础课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自建校始一度实行五年制本科学制(2003年改为四年制)。另一方面,中科大也不断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例如,中科大是全国第一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9]还于1978年创办了著名的少年班,让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年大学生。从1963年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中科大已有42名本科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每千名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一名院士,比例之高为全国之最。[10]

中科大目前在合肥市有四个校区,即将在合肥新建“中校区”[11],此外在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别建有研究院。[12]

目录
1 历史
1.1 创办
1.2 北京时期(1958年-1969年)
1.3 第二次创业(1970年-1992年)
1.3.1 迁至合肥(1970年-1977年)
1.3.2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4 第三次创业(1993年至今)
1.4.1 四十周年校庆
1.4.2 五十周年校庆
2 精神文化
2.1 校训和校歌
2.2 标志
2.2.1 校徽
2.2.2 校名
2.2.3 校色
2.3 科大精神
3 学校组织
3.1 院系、机构列表
3.2 少年班学院
3.3 数学科学学院
3.4 物理学院
3.5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3.6 工程科学学院
3.7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3.8 生命科学学院
3.9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3.10 研究生院
3.11 苏州研究院
3.12 上海研究院
3.13 历任校领导
4 校园环境
4.1 东校区
4.2 西校区
4.3 北校区
4.4 南校区
4.5 中校区(规划中)
5 教学科研
5.1 概况
5.2 本科教育
5.3 排名
5.4 学术研究
5.5 资金
5.5.1 校友基金会
6 学生生活
6.1 食宿
6.2 数字化校园
6.2.1 校园网
6.2.2 校内BBS
6.2.3 校园一卡通
6.3 文艺活动
6.4 社团
7 著名人物
7.1 名师
7.2 著名校友


[编辑] 历史
大学主题首页[编辑] 创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兴边缘科学技术领域(如核物理、空间科技等)。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13]当年5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向中央提出申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表示赞成。随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育部副部长黄松龄以及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杜润生、郁文、赵守攻、于光远等人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开始创办学校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确立为学校名称,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13]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次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并称之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14]

[编辑] 北京时期(1958年-1969年)

首任校长郭沫若‎创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内。首任校长为郭沫若,郁文任党委书记。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赵九章等当时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数学系、化学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6]1959年8月,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学校,成立科学情报系。[15]1963年7月14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时任副总理的陈毅、聂荣臻以及校长郭沫若等参加了毕业典礼。[16]从1963年开始,中科大曾短暂地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并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计划,[16]但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能够实施。1966年,本科学制改为5年。[17]1964年,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将原有的12个系简并为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当年,学校学生总数超过3000人,教师有800多人。[18]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学校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毕业生分配被推迟到次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被停止,学校则停课(1967年,部分年级曾复课)。[19]

[编辑] 第二次创业(1970年-1992年)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

[编辑] 迁至合肥(1970年-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以及战备疏散的要求,尽管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21]中科大还是于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迁处曾三易其址(初为河南南阳,后改安徽安庆),最终确定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校址为原合肥师范学院。整个搬迁过程一直到1970年10月才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图书、器材、教员均流失大半,其中教师数量不足百人。1972年,学校开始了重建工作;由于师资缺乏,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组织他们回校学习,培训后作为补充师资。1972年到1976年期间,学校招收了一些学制3年的工农兵学员。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但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师达到1157人。[17]

[编辑]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978年中共“拨乱反正”后,中科大逐渐回到正常的办学轨道,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高潮。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时任副总理方毅的推动下,中科大于1978年3月开设了少年班,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首期少年班共招收21名少年大学生。[22][23]同年,中科大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研究生院,并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首批录取的研究生为107名;1983年,中国大陆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7]从1979年开始,学校向国外派遣访问和进修学者,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1978年,第一任校长郭沫若去世;1980年,严济慈出任第二任校长;他随后提出了“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24]1980年,中科大帮助建立了合肥联合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兼任合肥联合大学校长。[25]1983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获得批准在中科大设立,这也是第一个由高校运行的国家实验室。1984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中科大再度成为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理科大学之一。[17]1986年,学校开始新校区(即现在的西校区)的建设。1992年,根据科技论文发表结果,中科大被国家科委评选为中国四所科研业绩最强的大学之一。[26]

1980年代,中科大思想活跃,方励之、温元凯等人对时政的评论曾全国闻名。1986年12月,中科大学生针对合肥市西市区人大代表选举问题,走上街头发起“要求进行民主选举”的游行,成为全国范围的第一次学潮,进而扩散至北京、上海等地,史称八六学潮。[17] 随后,校长管惟炎(1985年接任校长)和副校长方励之被撤换。

[编辑] 第三次创业(1993年至今)
1993年,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开始实施“211工程”;随后1998年,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27]中科大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1995年进入)和985工程(1999年进入)支持对象,也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开始了第三次创业。[20]1998年,中科大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从而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更大的支持。[17]

从1990年代开始,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现代化,将教学设备和方法进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展开教学,并在校园中普及计算机网络,使得中科大校园网成为国内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最高的网络之一。

1998年,朱清时担任中科大校长,开始推动学校改革;直到2008年离职,朱清时的任期长达10年,也是首任校长郭沫若之后,任期最长的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提出了把学校建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并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积极营造创新环境。[28][29]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进一步支持中科大的改革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2003年底,中科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的所长或院士被聘任为中科大多个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并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学校还与中科院的多数院属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学校参与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继1989年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后,2003年中科大又独立建立了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使中科大成为目前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17]

在此期间,学校举办了两次较受关注的校庆活动:四十周年校庆和五十周年校庆。

[编辑] 四十周年校庆
1998年,学校建校4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中科大四十周年校庆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题词“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十周年,为国家科教事业做出新贡献”;此外,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彭佩云、吴阶平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李贵鲜、朱光亚,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等题词或致信祝贺。[17]9月份,学校举办了各类纪念庆祝活动以及一系列的报告会和研讨会。[30]当时还属于学校管理的北京研究生院和管理学院在北京也分别举行各种庆祝庆典活动。[30]

[编辑] 五十周年校庆

中国科技大学校庆纪念邮票2008年是中科大建校第五十年,为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学校专门成立了五十周年校庆顾问委员会,并设立了纪念网站(50th.ustc.edu.cn)。2008年9月20日,中科大举行了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国邮政集团同日发行中国科大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这是中国邮政首次为名校五十周年校庆发行邮票。[31]而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申请通过了将编号为19298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大星”,以纪念中科大建校五十周年。[32]

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贺建校50周年。胡锦涛称赞科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勉励科大“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33]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率教育部部长周济、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视察中国科技大学并祝贺校庆。刘延东称赞科大是“新中国创办最成功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年轻的又充满希望的大学”。[34]

[编辑] 精神文化
[编辑] 校训和校歌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是在1959年9月,建校周年之际,由当时的校长郭沫若提出,[35]可以解释为要求学生们要在政治和专业、学术上都得到正确发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中科大校歌是《永恒的东风》,由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音乐家吕骥作曲。歌词是在1958年建校之前写成,经周恩来总理修改,并由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谱曲。[36]

校歌和校训都带有其形成年代的深刻烙印,故各种评论均相当之多。赞成的一方认为校歌和校训作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亦是首任校长郭沫若亲笔之作,不应随意更改,而且“红”可以指为人民服务或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反对者则认为其时代色彩太过浓厚,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更改。尤以歌词中的“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又红又专”、“红专并进”争议为最大。

[编辑] 标志
包括校徽、校名、校色,用以表达中科大的特色,如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37]

[编辑] 校徽
中科大校徽由核心图案(梅花、火箭和打开的书本)、建校时间与中英文校名组合而成,于2007年正式采用。梅花象征“勤奋刻苦、锐意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火箭象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书本象征“知识就是力量”。校徽外形为正圆形,以深蓝色为主色调。[38]

[编辑] 校名
中科大校名采用的是郭沫若手书。中文标准全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标准简称为“中国科大”。英文标准全称为“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标准简称为“USTC”。

[编辑] 校色
中科大校色为深蓝色(  )。

[编辑] 科大精神
对于科大精神的栓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都有着共通之处,包括勤奋的学风和创新的精神。例如,有人认为是勤奋、创新和诚信[39];有人认为是优良的学风、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理性和创新等;[40]也有人认为“我创新,故我在”的创新精神,“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不畏权威”的民主精神,以及“科教报国,矢志不悔”的民族精神,是科大精神的主体。[41]在中国的大学中,中科大的学生以其刻苦勤奋而闻名,有一句顺口溜:“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不要命”形容的就是中科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42]

[编辑] 学校组织
中国科大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设有少年班学院、数学系、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学,2002年新建立的软件学院则只进行硕士培养;具有中科大独特风格的少年班学院,专门进行英才教育;[22]此外还有继续教育学院可进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可进行远程教育。中科大在苏州和上海还设有专门的研究院。

[编辑] 院系、机构列表
院系设置
少年班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系(1系,校内编号,下同)
计算与应用数学系
概率统计系
物理学院
物理系(2系)
近代物理系(4系)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12系)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22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物理系(3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4系)
化学系(19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系)
生命科学学院
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8系)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21系)
系统生物学系
医药生物技术系
工程科学学院
近代力学系(5系)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9系)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13系)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6系)
自动化系(10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3系)
信息安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系)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原7系)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15系)
管理科学系(16系)
统计与金融系(17系)
MBA中心
MPA中心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外语系(18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4系)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
核科学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苏州研究院
上海研究院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科院、安徽省、部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性能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等学校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综合国力信息监测系统研究中心


[编辑] 少年班学院
参见:少年班
少年班学院包括少年班和教改实验班。中科大少年班创建于1978年3月,得益于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建议和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其目的是为中国优秀人才的培养探路。[22]招收条件一般为16岁或以下的高中二年级学生。培养方式是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进校后前两年先打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志向,从三年级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至2008年3月三十年间,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总计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91%;并有超过93人成为国内外的教授或副教授。[43]

教改实验班全称为“教学改革试验班”,又称“零零班”,和少年班的学生进行混合编班。试验班创建于1985年,是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依照少年班的模式进行教学。

[编辑]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系是1958年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持创办并任首任系主任。首批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长江学者特聘岗位设置学科,并获得首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数学所有博士点), 其中基础数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关肇直、吴文俊、冯康、龚升、王元、万哲先、陆启铿、石钟慈、林群、张景中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44]在2000年至2008年期间,数学系与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共同组成了理学院;2008年,数学系再次独立出来。2010年11月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下属三个系: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

[编辑] 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的前身是2000年建立的理学院(实体化),在数学系独立出去之后,是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和天文与应用物理系三个物理学相关的系共同组成,也因此改名为物理学院。物理学院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

物理系在中科大建校时即设置,原名为技术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1964年,与生物物理系、应用地球物理系、物理教研室合并组成物理系;而后在1978年的系调整中,生物物理专业和地球物理专业又再次分化出来。物理系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45]

近代物理系的前身是建校时的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1961年更名为近代物理系。近代物理系是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46]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前身是建校时的物理教研室。1983年改为基础物理中心,1998年起正式改名为天文与应用物理系。

2009年12月12号正式成立了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前身为物理学院中的光学方向,系号为12,第一任系主任为许祖彦。

[编辑]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是朱清时院士。学院现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部分组成。化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均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学院内建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47]

[编辑] 工程科学学院
工程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力学和力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为中国航天、导弹之父,两弹元勋,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现在工程科学学院包括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工程热物理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48]

[编辑]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建校初期设置的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当时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顾德欢和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武汝扬担任系主任。[49]学院现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以及直属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组成,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14个二级学科)。[50]

[编辑]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贝时璋先生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设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系、系统生物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和医药生物技术系(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组建)。

学院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生物学一级学科获批准为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准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成为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有“生物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国家级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建有“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野外教学实习基地”。[51]

[编辑]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校时设立的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为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后并入物理系。1978年的系调整中设立了地球和空间科学系;2002年升级为学院。[52]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是中国空间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53]

[编辑] 研究生院
主条目: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参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创建于1978年3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所研究生院。[23]

[编辑] 苏州研究院
苏州研究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高等科研教育机构,自2003年9月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进行研究生培养。研究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目前研究院内有苏州市水环境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软件安全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大-香港城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54]

[编辑] 上海研究院
上海研究院创建于2004年7月30日,是中科大在上海浦东创办的一所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55]研究院由科技大学、上海南汇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康桥正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56]研究院的主要机构有:高等数理研究中心和金融工程研究所。

[编辑] 历任校领导
校长 党委书记
郭沫若(1958.9-1978.6)
严济慈(1980.2-1984.9)
管惟炎(1985.4-1987.1)
滕藤(1987.1-1988.2)
谷超豪(1988.2-1993.7)
汤洪高(1993.7-1998.6)
朱清时(1998.6-2008.9)
侯建国(2008.9-)
郁文(1958.9-1963.5)
刘达(1963.5-1975.11)
欧远方(1975.11-1977.9)
武汝扬(1977.9-1978.10)
杨海波(1978.11-1987.1)
彭佩云(1987.1-1988.2)
刘乃泉(1988.2-1990.4)
汤洪高(1990.4-1993.8)(1998.7-2003.5)
余翔林(1993.8-1998.7)
郭传杰(2003.5-2008.9)
许武(2008.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1-11-21 12:25:42 | 只看该作者
[编辑] 校园环境
中科大本部(不含苏州、上海等各地的研究院)校园面积为1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57]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校区,中科大的学生和老师习惯以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来称呼各个校区。校区之间通过免费的校园巴士(需刷卡)连接。学校的院系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校区。

[编辑] 东校区

东校区北门东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是1970年代中科大迁至合肥时的校区,常常又被称为老校区。目前东校区是学校行政单位、校医院和科大附属中学所在地,也包括了少年班、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教学单位。东区理化大楼是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主要所在地。

[编辑] 西校区
西校区位于合肥市黄山路,在东校区以西,于1986年破土动工。西校区内有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西校区也是中科大标志性建筑——主图书馆以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部”和“Bio-X交叉科学研究部”的所在地。


西校区图书馆[编辑]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界处,和东校区隔金寨路相望。北校区内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部分教职工宿舍。

[编辑] 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合肥市徽州大道。该校区是从前的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烟草学院)校园,1999年烟草学院与中科大合并后成为中科大的南校区。南校区内有软件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一部分(MBA/MPA中心)。其南侧的“科大花园”是中科大教职工的主要居住区之一。

[编辑] 中校区(规划中)
借合肥学院北校区2012年搬迁以及部分土地交市政府收储、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的契机,合肥市政府同意将合肥学院北校区教学区中约120亩土地安排给中国科大,学校将在新征土地上建设中校区,使之成为衔接东、西校区的枢纽,有力促进不同学科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益,增加校园的实际使用面积。

[编辑] 教学科研
[编辑] 概况
中科大的校舍建筑面积为92万平方米,藏书183.5万册,固定资产22139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为79306万元;中科大共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总数超过10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中科大共有38个本科专业、近100个博士学位点、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1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57]学校目前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的目标是到2018年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58]

[编辑] 本科教育
中科大的本科教育采取的是学分制,学制标准为4年(2003年之前为5年),同时也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包括通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高级课程四个层次,并按专业学科属性来设计培养计划,与研究生课程贯通设计。[59]

学校重视对于本科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学校在高年级本科生中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60]从1999年起,学校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目前,学校每年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近700项,本科生中约有45%参与了该项计划,参与计划的学生中有15%发表了科研成果。[61]由于学校采取的是“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科研气氛较浓;受此传统的影响,中科大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深造。例如,本科毕业生每年的出国学习的比例高达20-25%,其中应届毕业生出国率为10%,在中国大陆大学中名列首位;[62]而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则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国高校前列。[63][64]

截至到2008年,中科大共培养了近五万名本科毕业生;其中每千人中就产生1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中科大毕业的院士共42名)以及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高居全国高校第一。[65]

[编辑] 排名
参见:大学排名
在近年的各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科大基本上在国内前十之列。200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中科大排名第七;[66]同年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科大排名第四,并在所有理工类大学中排名榜首。[67]

在各类国际大学排名中,中科大也常常位列其中并通常在所有上榜的中国大学中排名前五。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中科大排名49,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二;[68] 200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科大排名第141,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四;[69]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科大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五。[70]在Ranking Web于2008年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上,中科大在所有国内大学中排名第四。[71]

中科大的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理学方面,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在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中科大的数学(第五位)、物理(第二位)、化学(第四位)、天文学(第三位)、地球物理学(第一位)、地质学(第五位)、科学技术史(第一位)、力学(第四位)等十多个一级学科名列前茅。[72]

[编辑] 学术研究
中科大是一个研究型大学,科研力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中国大陆的9个国家实验室(中国最高级别的大型实验室)中,中科大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分别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大学;此外,中科大还拥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科大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篇数为4576篇,累积被引用次数达25011次,在国内高校排名第5位;[73]2007年SCI收录论文总数也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5位,[74]并且在人均论文数上排名保持榜首。[17][75]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科大有8项成果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年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76]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是中科大的传统强项,学校通过整合优势学科,发挥交叉学科的竞争优势,提高了科研竞争力。例如,中科大将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整合在一起,建成了“理化科学中心”,选取纳米材料作为突破口并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理化科学中心的带动下,全校的理化学科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校的科研竞争力。[77]

由于中科大是中国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唯一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大学,学校采取的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在建校初期,学校的各个系就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的多个研究所而建成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进一步通过与近百所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级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在共建学科专业、联合建立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聘高级学者、教学与科研资源相互开放等展开全方面合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水平。[78]1998年,中科大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体系,成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17]

中科大近年来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潘建伟等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的突破,[79][80]理化科学中心侯建国等人在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81]侯建国还与杨金龙、朱清时等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82]

中科大所办的学术刊物有:《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英文期刊)、《教育与现代化》、《实验力学》、《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英文期刊)和《低温物理学报》。 2001年-2008年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高校 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 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北大医学部 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 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 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有两项成果,3次入选国际物理年度十大进展,以及一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国仅有的4次)。中国独一无二的。

[编辑] 资金
中科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包括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政府三方,以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提供经费支持,各方投入相同数额的资金(3-4亿元人民币)。[83]科研经费是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金来源,2000年学校科研经费为1.17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获得约0.21亿元的经费资助,[84]而2005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增加到0.53亿元。[85]总体上来说,中科大的资金远不如国内其他顶尖高校,例如,中科大的办学经费在全国高校中排在30名之后;因此,中科大的办学理念是“少而精”、“小而专”,以低投入而获得高产出。[86]

[编辑] 校友基金会
除了政府投入外,中国科大的校友也成立了一些基金会来推动学校的发展。校友基金会不同于政府教育基金会,创立、运作完全由校友负责。中科大现在有两个校友基金会,分别是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USTCAF.ORG)和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USTCIF.ORG)。

2008年6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校友会、北京校友会、上海校友会、江苏校友会、广东校友会、深港校友会、香港校友会、硅谷校友会、海外校友基金会(USTCAF)和校友新创基金会等全球相关校友组织负责人或代表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召开校友基金会筹备会议,呼吁发起更大范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基金会。[87]

海外校友基金会
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于1995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留学生中创办最早、海外校友捐赠比例最高的基金会。基金会拥有美国联邦税务署(IRS)认可之501(c)(3)免税地位,已初步建立覆盖北美的校友网络。[88]2005年12月,筹款总数达到五十万美元;2007年5月13日,筹款总额超过一百万美元。为了缅怀对耕耘讲台三十年的阮图南教授,校友基金会于2007年设立阮图南纪念基金,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闻讯后慷慨捐赠1000美元。[89]

校友新创基金会
新创基金于2006年初开始酝酿,是为中国科大发展服务的教育类非政府组织(NGO),也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大学校友基金会。[90]2007年10月26日,新创基金核准首次两笔项目经费——15万元郭沫若奖学金、30万元爱心奖学金被汇往中国科技大学。[91]为了做到信息公开,新创基金会每年都会进行财务报告公布。[92][93][94]

[编辑] 学生生活
[编辑] 食宿

东区美食广场[编辑] 数字化校园
[编辑] 校园网
学校从1994年底开始提供网络服务。是CERNET合肥主节点以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CERNET2合肥主节点。

[编辑] 校内BBS
主条目:瀚海星云BBS
瀚海星云BBS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官方BBS,也是中国教育网内较早开办的高校官方BBS之一和中国高校最早自觉实行实名制的BBS之一。

[编辑] 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是中国科大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2年6月全面投入运行。一卡通为科大校内通行的电子钱包,也用于信息管理和身份认证。[95]

[编辑] 文艺活动
校内主要文艺活动有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See You”毕业纪念活动。

[编辑] 社团
除了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以外,中科大还有许多针对不同兴趣的学生社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实习与职业发展协会、微软技术俱乐部、科学考察探险协会、树之社、芳草社、思源社、精进爱心社、经济学社、桥牌俱乐部、LEO动漫社等六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科学考察探险协会拥有五千余名会员,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高校十佳校园社团类网站”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学生社团中的明星之一。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名师
曾经或正在执教中科大的名师:

郭沫若、竺可桢、吴有训、侯德封、严济慈、赵忠尧、贝时璋、钱临照、郭永怀

傅承义、华罗庚、张文裕、钱志道、钱学森、刘达、钱三强、卢嘉锡、马大猷、方励之

赵九章、朱洪元、关肇直、吴文俊、刘有成、杨承宗、谷超豪、童秉纲、周光召

邹承鲁、唐孝威、陈希孺、汤洪高、王水、梁栋材、阮图南

[编辑] 著名校友
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名校友列表
中科大的教育体制成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从建校至2009年,中科大已有46名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1名毕业生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而高科技企业带头人中也不乏中科大校友,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1999年到2008年间,校友中共有7人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96]而由于毕业生的高出国率,其海外校友中颇负盛名者亦不少,如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2003年度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获得者庄晓薇以及其他一些任职于世界著名高校的教授等等。

[编辑] 注释和参考文献
侯光明. 《中国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7302109966.  
^ 台湾也有一所名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学校,参见中国科技大学 (台湾)。
^ 其他简称:科技大学、科技大。
^ 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所大学被认为是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见“侯光明,p40”
^ 侯光明,p219
^ 中国科技大学海外声誉显著提高 [2008年4月26日].  
^ 6.0 6.1 (中国科大)发展概况 [2008年5月6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规划 [2008年9月10日].  
^ 许武:“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为中科大与研究院所搭建互通互利桥梁. 2004年10月17日 [2008年9月11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2008年9月2日].  
^ 人民日报:中科大立足培育顶尖创新人才. 人民日报 [2008年10月24日].  
^ 做好“十二五”园区规划,建设精致校园——访中国科大侯建国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  
^ 深圳研究院主要设有MBA和MPA中心,归属于中科大本部的管理学院;此外,中科大的北京研究生院于2000年6月改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3.0 1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8年 [2008-11-26].  
^ 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 主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尖端科学研究人材. 《人民日报》. 1958-9-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9年 [2008-11-26].  
^ 16.0 16.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3年 [2008-11-26].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校史概览 [2008-11-2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4年 [2008-11-2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6年 [2008-11-26].  
^ 20.0 20.1 学校简介 [2008-12-13].  
^ 楼望和. 中国科大是怎样从北京下迁安徽的. 中国科大五十周年校庆网站 [2009-2-17].  
^ 22.0 22.1 2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2008-10-31].  
^ 23.0 2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78年 [2008-11-26].  
^ 余翔林.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严济慈先生的德育观. 《科学时报》. 2002-4-1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80年 [2008-11-2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92年 [2008-11-26].  
^ 侯光明,p35-36
^ 中国科技大学. 朱清时:中科大到2018年将建成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4-10-17 [2009-1-21].  
^ 王石川. 致敬朱清时,以继承精神遗产的姿势. 国际在线. 2008-9-27 [2009-1-21].  
^ 30.0 3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98年 [2008-11-26].  
^ 国家将发行纪念邮票 庆祝科大建校五十周年. 五十周年校庆办公室.  
^ 中国科大隆重举行校庆日升旗暨“中国科大星”纪念碑揭幕仪式. 中国科大新闻中心.  
^ 胡锦涛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 中国科大新闻中心.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我校考察. 中国科大新闻中心.  
^ 郭传杰. 思贤哲 学校训 创一流. 《中国科大报》第482期. 2003年9月17日.  
^ 笑友. 校歌燃烧一代又一代学子 [2008-11-26].  
^ 中国科大全面启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 [2010-1-21].  
^ 关于新校徽的说明 [2010-1-21].  
^ 彭子成. 三代人心中的科大精神. 《中国科大报》第585期. 2006-4-15.  
^ 李曙光. 也谈科大精神 [2008-11-26].  
^ 李定教授作《不惧征程远,敢为天下先——科大精神漫谈》的报告 [2008-11-26].  
^ http://www.gmw.cn/CONTENT/2008-08/23/content_827383.htm
^ 谢洋.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博士硕士占九成. 《中国青年报》. 2008-3-19 [2008-12-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简介 [2010-11-3].  
^ 系况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2009-2-27].  
^ 系况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2009-2-2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2010-1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概况介绍 [2010-11-3].  
^ 新浪读书.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10-19 [2010-1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10-6-9 [2010-1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概况. 2010-5-25 [2010-1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2-4-4 [2009-2-27].  
^ 王绶琯,刘振兴. 空间科学篇.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2. ISBN 9787533434472.  
^ 研究院概况 [2008-1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介绍 [2008-12-12].  
^ 亦炎、柴欣颖. 一座名城与一座名校的牵手. 《今日上海》. 2004, 第9期.  
^ 57.0 57.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本数据 [2008-11-29].  
^ 侯光明,p6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PDF文档)
^ 中国科技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结硕果. 2002年1月28日 [2008-21-6].  
^ 周梅. 中国科大近一半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 新华网安徽频道新闻中心. 2008-09-13 [2008-12-6].  
^ 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出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地区和学校类型 [2008-12-12].  
^ 1998-2006年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 [2008年5月7日].  
^ 科大的出国留学情况 [2008年5月7日].  
^ 中科大:每千名毕业生产生一名院士和700多名硕、博士.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8-09-16 [2009-2-17].  
^ 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 [2008-11-30].  
^ 中国大学排行榜2008 [2008-11-30].  
^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 Higher Education: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英文)The Times Higher 2008 rankings [2008-11-30].  
^ (英文)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2007 [2008-11-30].  
^ (英文)Rank of Universities of China [2009-1-21].  
^ 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9-1-2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2005年 [2008-11-26].  
^ 2007年度我校国际论文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科大新闻网. 2008-12-14 [2008-12-15].  
^ 中国科技大学人均论文全国第一.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8-09-13 [2009-2-17].  
^ 李陈续、胡胜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走过辉煌五十年. 《光明日报》. 2008-09-21 [2008年10月31日].  
^ 侯光明,p216
^ 中国科大:全国最大的科教联盟.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8-09-13 [2009-2-17].  
^ (英文)Xinhua. China tests secure quantum communication. People Daily online. 2005-11-29 [2008-11-29].  
^ 科技部. 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08-9-11 [2008-12-15].  
^ 王海千、杨金龙、侯建国. 确定C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吸附取向和局域电子态. 2001-11-12 [2008-11-29].  
^ 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科学时报》. 2002-1-24.  
^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持续重点共建协议 支持中国科大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2009-3-11 [2009-4-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2000年 [2008-11-2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期间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2008-11-29].  
^ 中科大:办学经费排30多位 综合实力排前列. 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8-09-16 [2009-2-17].  
^ 苏州宣言(草案) [2008年10月31日].  
^ USTC Alumni Foundation - Introduction [2008年5月6日]. (英文)
^ USTCAF News Release: Million Dollar Milestone Crossed [2008年5月6日].  
^ (校友新创基金会)酝酿与筹备 [2008年5月6日].  
^ 首批项目经费划拨科大 [2008年5月6日].  
^ 新创基金会2007年工作报告 [2008年10月31日].  
^ 新创基金会2008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2008年10月31日].  
^ 新创基金会发布2008年年报 [2009年3月8日].  
^ 《安徽日报》:中国科大实现"校园一卡通". 中国科大新闻中心 [2010年5月12日].  
^ 青春报国系列报告会启动 相里斌校友作首场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2008-5-21 [2008-12-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1-11-21 12:28:03 | 只看该作者
参见
中国重点大学
中国科学院
211工程
985工程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国家重点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实验室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编辑] 外部链接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大官方主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青春科大
中国科大瀚海星云BBS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在线
中国科大校友总会
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
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
中国科大在日校友联谊会
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 学习校史
视频:《世界著名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篇
视频:科技英才的摇篮
视频:科大人
凤凰卫视皇牌大放送《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中科大各校区卫星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风铃草 发表于 2011-11-22 08:16: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5#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11-22 08:44:55 | 只看该作者
这份材料好,很全,认真学习了。。。谢谢楼主。。。。
6#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1-11-22 09: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飘雪无边


    谢谢各位科学家鼓励哦,精神鼓励的同时别忘了加分哦,哈
7#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11-22 11: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飘雪无边


    谢谢各位科学家鼓励哦,精神鼓励的同时别忘了加分哦,哈
DDBE 发表于 2011-11-22 09:57



    今天的分全给你了。。。。
8#
 楼主| DDBE 发表于 2011-11-22 12: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飘雪无边


    谢谢飘雪无边哦!终于升级啦!
9#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11-22 12:2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飘雪无边


    谢谢飘雪无边哦!终于升级啦!
DDBE 发表于 2011-11-22 12:15


哦嗬,祝贺啊。。。。。
10#
日丽风和 发表于 2012-2-15 11:31:13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很规范,多谢!只是不能加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18 06:01 , Processed in 1.6997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