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7-8-13 14:47 编辑
安度炎夏,有的人喜欢去草原、西藏、青海旅游纳凉,有的人愿意去地下商场等阴凉处走走,有的人则喜欢三五友人聚在一起,躲在冷气开得足足的房间里搓麻将,喝小酒。而我是喜欢清静之人,炎炎夏日哪里也不愿去,端坐家中,品读些我心怡的纳凉诗书,让文字洗刷我的内心,使炎热、污秽和杂念尽去,代之以清凉和禅意,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今天阳光甚好,傍晚时,我站在西窗看绚丽的流霞在西天隐现,归鸟在云中飞还,远处的海面若隐若现,可谓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写照。阵阵晚风吹过,送来缕缕荷香,脑子里不自觉地闪现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离开长安的孟浩然,在乡间的青山绿水中,找到了诗意的人生。他在夏日的南亭里,在荷风的香气里,想着他的朋友辛大,明月清风无际,友谊深厚无边。 夕阳从山边西落,池塘上方的一轮明月从东方渐渐升起,迎着晚凉的风,头发随意披散,开窗躺着,惬意而清闲。隐隐闻到风里荷花的淡香,听竹叶上的露珠滴在池塘里,清心悦耳,这样静幽绝俗的境界,很想取出我的琴来弹,可是没有知音来欣赏,心内顿起惆怅,多么希望故人能来到我的身边,共对水亭的清婉静夜,可能只是幻想罢了,还是回房,在梦中实现这一期盼吧。 这首诗轻描淡写,将诗人在夏夜水亭纳凉的清丽闲适情景,跃然纸上。特喜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仿佛自己置也身于晚夏夜间的月明星稀,体会那晚风轻吹,送来阵阵荷花香气的韵味;听那竹叶滴下点点露珠,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细品香可嗅,静闻滴水音,别无声息,幽静无比。荷以“气”,竹以“响”,境界清绝,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全诗情趣兼得,诗味盎然,使读诗的人,也感到了阵阵凉意,觉心内尘躁顿消,明净神爽,进入一个清幽境界。读纳凉古诗的妙处,就在此耳。 孟浩然是个谦和淡泊的人,许多友人与他交好,他和当时的王维、张九龄、王昌龄、李白等都是好友。李白对这位前辈的诗风和人品颇为折服,他曾赞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描绘了孟浩然的脱俗儒雅的形象;送孟浩然去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深浓的友情造就了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杜甫对孟浩然,主要是激赏他的诗歌语言艺术。亦有诗证:“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李白、杜甫之后,白居易也是孟浩然的崇拜者,白氏有诗云:“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孟浩然与王维的诗风相近,开拓了唐诗的一代田园之风,然而他的运气远没有王维好,王维一直做大官,他却一直是个小百姓,是个有人缘无官缘的人,想入世又好面子,也曾向张九龄举荐,也应试却落第,最终没了做官的欲望,便回南山闲居。传说有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去他的官署做客,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可害怕的,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命他献诗。孟浩然不是灵活逢场之人,结果那么多淡然清雅的田园诗没有献,吟的却是《岁暮归南山》,背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于是拂袖而去。孟浩然至此一生布衣,隐居故园鹿门。读孟浩然的诗,真切感觉到他时时受着功名不遂、理想无从实现的煎熬,却不能像李白杜甫那样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地宣泄一番,总是忍不住要替他感到不平和遗憾。 孟浩然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绚丽辉煌的瞬间,在唐朝诗人中,没有谁比他的人生更平淡了,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的经历,能让他能静下心来融入到大自然的深处,与一草一木,一溪一云共细语。用清闲浅淡的文笔,把人们带入到幽静清旷的山水田园里,让劳顿的心洗去浮躁,觉得白驹过隙的生命中至少还有如此清静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