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给自己的QQ签名输入了“爱拼才会赢”,没想到这句话真正涵义被儿子诠释。
回望三年前的盛夏,中考失利的阴霾并未随蝉鸣消散,反而在空气中弥漫着沉甸甸的失落。我至今清晰记得,孩子看着成绩单时,眼底盛着不甘却强撑着倔强,掷地有声的那句 “高考见真章”,像一粒裹着韧劲的种子,悄然落在了失望的土壤里。那是我记忆中,那个总爱笑着追光的少年,人生里最灰暗的一段时光。我只是默默缩短与他的距离,用最朴素的陪伴,陪他一点点走出情绪的低谷。 未曾想,疫情的突袭又添波折。孩子升入高一的衔接期,我因工作滞留在外,错过了本该贴身陪伴的关键阶段。隔着屏幕,看着他对着网课界面认真记笔记,心里又酸又暖。万幸的是,网课帮他平稳度过了高一第一个月的适应期;当线下复课的通知传来时,我终于赶回家中,正式开启了朝夕相伴的陪读生活。 高一第一次阶段考,成了孩子重拾信心的转折点。当他拿着进步显著的成绩单,眼里重新亮起熟悉的光时,我知道,那个不服输的少年又回来了。曾经被中考暂时搁置的梦想,也在学校的学业规划课上重新萌发。某个晚上,孩子突然带着几分试探的问我:“妈妈,我想学化学,以后做科研,可以吗?” 我立刻起身走到他门口,语气没有一丝犹豫:“当然可以!这是多棒的目标!” 那天夜里,我们娘俩坐在书桌前,从化学领域的有趣实验聊到未来的科研方向,从高中的学业规划谈到大学的专业选择,学习化学对我们的优势,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深夜 —— 那是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一起描摹出未来的模样。 目标既定,我便成了孩子的 “升学研究员”。少年班、强基计划、综合评价…… 每一个可能的升学路径,我收集资料,逐字逐句研究细则,对比院校优势与孩子的适配度。一遍遍筛选、一次次淘汰,最后目光落在了 “强基计划” 上 —— 既能贴合孩子的化学特长,又能为他的科研梦铺路。可当我深入了解校测难度时,又忍不住打了退堂鼓:强基校测的题目堪比竞赛水准,而孩子从未接触过专业竞赛培训,仅凭课内知识,能闯过这一关吗?看着他每天埋首于书山题海,疲惫时揉着太阳穴的模样,我悄悄压下了强基的念头:算了,顺其自然吧,只要他尽力就好。 转机出现在高三寒假。那天孩子突然放下笔,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想参加强基考试培训,你帮我联系老师吧。” 他眼里的坚定,让我心头一震。我立刻联系了相关培训机构的老师,详细沟通孩子的学情与强基校测的备考重点。当老师说 “孩子基础扎实,肯下功夫,冲刺一下很有希望” 时,我曾经熄灭的信心,又重新燃了起来。 强基报考通道开启时,我还是忍不住反复跟孩子确认:“如果校测没过,会不会影响你后续的高考志愿?会不会让你对大学生活失去信心?” 孩子每次都笑着摇头:“妈,我想好了,就算没考上,这段备考的经历也是收获,而且我相信自己能行。” 看着他笃定的模样,我们最终在报考系统里,郑重地选择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 高考结束的第三天,全家收拾好行李,一起踏上了前往合肥的旅程 —— 既是为强基校测做准备,也是一场特殊的 “考前散心”。6 月 15 日,笔试结束后,我们有幸走进中科大校园。彼时恰逢毕业季,随处可见拍照的毕业生,青春的朝气与学术的沉静在校园里交融。走到学校正门前,我想让孩子拍张照留念,他却笑着摆手:“等我真正考进来,再在这里拍。” 那份藏在语气里的自信,让我格外安心。 等待笔试成绩的几天里,我们顺便打卡了合肥的景点:逛一逛古色古香的三河古镇,尝一尝鲜辣入味的臭鳜鱼,在街头的小店买杯本地奶茶…… 紧张的备考氛围,在家人的陪伴与美食的慰藉中,渐渐变得轻松。6 月 17 日下午,当我刷新网页看到 “笔试入围” 的字样时,全家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 接下来,就是 6 月 20 日的面试了。面试结束后,我们结束了为期十天的合肥之旅,踏上返程的航班。 可等待最终结果的那一周,却比备考的日子还要漫长。每天打开手机,都会不自觉地刷新录取查询页面,连吃饭时都在琢磨:孩子面试时的表现怎么样?会不会有意外情况? 直到 2025 年 6 月 27 日下午四点半,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化学系录取” 的字样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再也忍不住,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即可给孩子打电话,声音带着哽咽:“太好了…… 你的坚持,真的成就了你的梦想。” 我知道,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未来会有无数次实验失败的挫折,会有熬夜推导公式的疲惫;但我更相信,当他在实验室里第一次得出理想数据,当他的研究能为某个领域带来微小突破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会让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这场跨越三年的逐梦之旅,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 他用坚持追逐梦想,我们用陪伴托举希望。 如今,少年终于叩开了理想学府的大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属于他的科研故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