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份老科大人写的博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老科大人总还记得曾流行一时的科大一句老话:人才出自62级!   不料几十年过去,竞无意间在境外中文媒体博客中看到     中科大6221字样,62级学生写的,真的十分惊喜;博客虽成文于2013年6月前后,但因涉及在校岁月,母校情深,引起不尽回忆。
不知科学家有阅读兴趣不?先转载一篇如下:




中科大6221(22)黄金岁月
(2013-06-08 09:08:53)
下一个

中科大6221(22)黄金岁月
        
                                                            中科大6221
                                             作者:何克祥
                  email:    kxhe99@gmail.com             电话:(408)230-5409

        1962年九月,我还没到18岁。以全系第一高分,由桐城中学考进中科大。走进北京玉泉路19号南大门,编入6221。1968年12月离校,从东大门(南)告别中科大,在这里度过了将近6年半时间。期间中科大6221, 从1962 年建班到1965年解散,共经历了三年。正是我们的黄金岁月,青春谱出了人生的华彩乐章。
        中科大培养了我求知欲和对科研的兴趣。正如“衍射”是波动背离“直线传播”一样,我的人生曲线在不可控的外力作用下,也曾“衍射”。能坚持前行,实在是受惠于中科大6221老师们,特别是大师们的潜移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做试验,能“解几个难解的微分方程”,这些在6221培养成的素质,为日后做科研奠定了基础。
        从1965年到1978年,“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十几年。再出山时,赶末班车考研,要从“桐城中学”开始复习。以后出国,读博,不离不弃,做了半辈子“scientific worker”。由于一路赶末班车,常遇到和自己同时上大学,甚至比自己小的导师和老板,“忍辱负重”和当“阿Q”在所难免。聊以自慰的是,虽说“学诗漫有惊人句”,也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其中,一些出色的工作,包括博士论文,被中美欧日等国科学工作者多次引用。参加过不少国际会议,报告被收入会议文集。个别文章还成了开创性“经典”,被美国贝尔,劳伦拂,贝克利,国家标准局的同行们引用了20 多年,直到现在。在美国大学里,也带过博士和硕士。目前,本人在夏威夷享受退休生活,三个孩子在硅谷奋斗。饮水思源,特别感激中科大6221。
         坐在计算机前,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张张青春的笑脸。五十年前,中科大6221那些可爱的同学,好象就在身旁。由于他们的厚爱,我在6221班委会服务了三年。一年级是学习委员,二年级当班长,三年级回任学习委员。在我“落难”的时候,除了少数几个“犹大”外,大部分同学都能实事求是,有的同学还施以关爱和援手。我能度过难关,没有灭顶,至今每每想起,就感谢6221同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希望我这点文字,有助于6221同学,回忆黄金岁月。啊!北京,六十年代美丽的北京。蓝天白云,自行车大军,何日再现。玉泉路19号,中科大老校园,是6221学生曾经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走进南大门,中间依次有大礼堂,图书馆,操场,游泳池,教学主楼,演兵场,家属院。左手边,沿西侧望北,办公楼,卫生所,机械厂;右手旁,沿东往北,食堂,宿舍楼,书店,商场。与“大学城”相比,中科大老校园真不算大,但是,这里曾聚集着超级大师,一流学生。校长更是级别最高,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不要命的上科大”,舍我其谁。6221,梦里依稀。敲键独啸,泫然涕下。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3 反对反对
2#
愚公hs 发表于 2015-2-9 07:16:05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命的上科大!
3#
樱樱 发表于 2015-2-9 08:42:32 | 只看该作者
向前辈致敬
4#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5-2-9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哎,敲键独啸,泫然涕下。青春岁月,永记心间。希望前辈继续转载
5#
亦凡 发表于 2015-2-9 09:04:4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的科大学子,如今已成为各界泰斗,
北京的科大老校址,如今呢?
向老前辈致敬。
6#
海之女 发表于 2015-2-9 09:14:12 | 只看该作者
向老前辈致敬!
7#
末末 发表于 2015-2-9 09:38: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前辈的转发!
8#
步步高 发表于 2015-2-9 10:02:39 | 只看该作者
向老前辈致敬!
9#
学习为荣 发表于 2015-2-9 11:09:0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科大老校址如今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10#
 楼主| 一片秋日黄叶 发表于 2015-2-11 23:08: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众位科学家的欣偿!老科大人的博客,记述了他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对母校难以割捨的情怀,以返母校传氶下来的永恒精神。


6221     班级名        表明:  6221     62年入学;  6221      入2系   即物理系;   6221    1專业(本人不知道1代表的该專业名称)

6221   梦里依稀        敲键独啸   泫然涕下           老科大人对科大一段生活,虽是几十年过去,其怀念之情,仍是何等深厚 !       一切科大人为之 感叹啊!




下面转载的是,老科大人就当年在校政治学习时,所遇到的一段经历所写的博客。


         
中科大6221(26)一而二,二而一 (2013-07-06 20:45:53)下一个
中科大6221(26)一而二,二而一

                        作者 何克祥

     1964年,是“前30年”中最好的一年。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董经训,在铁道兵某部当兵。奉命修建北京地铁一号线,周末在西单一家餐馆请我吃饭。一元五角人民币($0.25),吃了一条两斤重活全鲤鱼,还有素菜,十分丰盛。市场上,五分钱,可买一大盆西红柿。号召人民吃“爱国肉”,成了各级党委一项政治任务。吃饱了,没事干。我的老乡,桐城人方以智,发动了一次“文化小革命”。

  从1964年到1965年,我国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就是关于“合二而一”问题的“论战”。它开始以学术争论出现,但不久就转为政治批判。批判著名哲学家杨献珍。其起源却是桐城人方以智,在五百年前提出的“一而二,二而一”。如果把这次“政治批判”称做“文化小革命”,始作踊者就是方以智。
  
  1964年秋天开始,中科大6221每周都有几次,学习“一分为二”,批判“合二而一”。哲学课上,老师为我们演示,如何将一个棒槌锯成两半。再将剩下的一半锯成两半,继续下去,“万世不竭”。证明直到“基本粒子”,永远可分。6221同学更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哲学”命题变成“物理”课题,探讨“夸克”分裂后,会不会产生新的“链式反应”,制造出“夸克”弹。

  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桐城名人。明末复社领袖之一,政治活动家。后半生坚持反清,做明朝遗老,颠沛流离。学术上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方以智还是我国早期著名物理学家,与西方“以太学说”类似,提出光的“气”波动学说。

  方以智在他的著作“东西均”提出,“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相反相因”,就是“一而二,二而一”。他指出有无、虚实、动静、阴阳、体用、形气、道器、生死、可知不可知等等,都是矛盾的两端,是裂一为二,二复为一。杨献珍在中央党校课堂上,介绍了方以智著名论断。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 刊发“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文章,由此引起了关于“合二而一”问题的“论战”。这场“论战”,历时近1年,全国报刊共发表文章380篇,集中批判“二而一”观点。

   正方第一辩手是有“Red Dragon” (红色恐龙)之称的康生,手持尚方宝剑和“圣旨”。观点是,“合二而一”是反对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是修正主义的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 后来公开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一分为二是辩证法,合二而一恐怕是修正主义,阶级调和论的吧”! 果真如此。接见康生、艾思奇等人时更直接挑明:“双十条的第一个十条的前一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我写的。这些话触及到了有些人的痛处,杨献珍就是一个,他们出来搞合二而一反对我”。还没有成为“小爬虫”的关锋,也表现积极,捞取了不少“政治”资本。
  
  方以智的“一而二,二而一”哲学思想,只有一半得到“xxx主义者”承认。万事万物只能“一而二”,不能“二而一”。现在许多明星大腕都喜欢扮“二”,真的不知道中文“二”字学问有多大。单纯赋予“二”字以哲学含义,搞懂“一而二,二而一”,实属不易。如果和“政治”相关联,“二”字就成了李傲所说的那两种“东西”。最脏,男人最爱。

  1964年到1965年那场批判“二而一”的“文化小革命”,在中科大6221没有兴起大的波浪。只是开了很多会,念了很多报纸。除了哲学课上那根无限可分的“棒槌”,只有幻想中的“夸克弹”了。不过“一分为二”,却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多年以后,才知道,不仅可以“一而二”,还可以“二而一”。只有
“一而二,二而一”,才是我们老乡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1 05:42 , Processed in 1.4735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