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庭漫步 于 2016-1-24 14:51 编辑
有一流的国家,才会有一流的大学
原创 2016-01-22 陆远 群学书院
三个月前,上峰印发了红头文件,苦心孤诣,着实不易。看起来,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指日可待。老百姓在说,要建立一流大学啊!国家也在喊:教育界要努力啊!可是不要忘了,一所一流大学的背后,是一个一流的国家;培养一流大学的土壤,是一群一流的公民。
我们现在唯马首是瞻的基本是美国的大学,而现在有影响的美国学校,大都是伴随着美利坚的建国历程成长起来或者成熟起来的。那时候的美国、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朝气蓬勃,海纳百川,进取心十足,年轻有为,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很快,就成了一流的国家、一流的人民和一流的政府。
美国常春藤联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旗帜。
再往前,美国学校的现代大学体制,基本是学德国,更具体说,是学洪堡大学。洪堡大学建立的传统,固然直接受惠于洪堡兄弟本人,但根本的动因,还是当时的普鲁士举国上下肩负追溯历史,统一国家重任的使命感(我们从兰克、冯特以及很多社会科学新思想或者新领域的开拓者那里,也可以领略到这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带着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由四分五裂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也成就了它一流的大学。
洪堡大学的校徽,迄今还铭刻着洪堡兄弟二人的头像,以示不忘先德。
再看看我们不喜欢的日本。日本到目前最好的学校,还七个帝国大。曾经,“亚洲十强大学”中,有五个是日本的学校(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都是以前的帝国大学。
日本七大国立高校,前身是七所帝国大学
更有意思的是,另外两个大学,韩国的首尔国立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翘楚,而这两个学校的前身,都是日本在帝国时期设立在海外的帝国大学(汉城帝国大学和台北帝国大学)。首尔大学的情形我不太清楚,但是台大,特别是它的医科之佳,在岛内是有口皆碑的。台岛内好些“名媛”的爹娘选女婿,免检的标准之一,就是“本科出身台大医科”。——所以我觉得,以后评定大学排行,除了学界互评、雇主评分之外,很有必要加上一条“丈母娘评分”:还有谁,会比丈母娘更在乎女婿的“发展潜力”的呢?而这台大医科的好,就基本上是承继了殖民地时期日本人给打下的底子。
明治到抗战胜利后的帝国时期的日本,确实干了太多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坏事,而且总有接受历史公正审判的那一天。但是,那八九十年,日本朝野同心,君民奋进,这个东瀛小国,也确实够得上一流的国家。他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把教育扩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这些“扩张”的结果,经过百余年的历练,也确实证明了,当初他们的教育水平,是“一流”的。
话说回来,我们的媒体,包括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总是叫喊,大学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要“去行政化”,要甘心坐冷板凳、清贫自守;还说,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础等等等等,看起来没有问题,也很中肯,但是,根本是因果颠倒。
真正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大学,背后一定有一个奋起的,有为的,有理想,有朝气的国家,哪怕这个国家可能暂时处于艰困之中(譬如我们老说西南联大的奇迹,老把它归功于一群学人的功劳,却往往忘却,或者故意忽视整个国家在那样的危亡之秋体现出来的戮力同心精气神,才是这奇迹最重要的土壤)。
反过来,一个国家,哪怕它的楼市股市再红火,博览会办的再精彩,却办不成一流的大学,一流的教育,那只能说明,它的那些繁花似锦,只是马蒂尔德式的一夜浮华,丧失了目标和精气神,骨子里,却还是一个贫弱的软骨病人。
这么说,不是为教育界开脱,而是说,我们如果永远只从教育界看教育界,从大学看大学,那么,我敢说,中国永远也成就不了人家“心服口服”的“一流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