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7-8-13 14:46 编辑
小时候,不太喜欢杜甫的诗,认为他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诗大半哀音满纸,悱恻无欢,哭哭啼啼,冷冷清清,过于凄凉郁闷,过于惨淡沉重,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倒是很喜欢李白诗的率真清奇,飘逸潇洒,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又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情深意长,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明丽,轻快!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新的思想和观念悄悄冒出新芽,很多感觉发生改变,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正在以他的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开始恶补他的作品,了解他越多,越能品读出他那些哀怨的诗歌里传达出的“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他一生屡受挫折,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他生活维艰、窘迫,遭受小儿饿死的奇惨变故,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在安史之乱之后困难的生活中,他勇于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始终贯穿着对国家的热爱,对黑暗社会罪恶的批判,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深刻反映,“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两部传颂千古的名篇,控诉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便是那个时期典型的代表作,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也就是说,他的诗是那个时代最可靠的风俗记录和历史见证。 “子美集开诗世界”,他的诗集古之大成,内容无所不包,兼有各种风格,诗境空前绝后。杜甫诗中也不乏有欢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在杜甫的笔下有声有色,欢快喜悦,意境优美。“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的这首《江村》,以清淳质朴的笔调,平淡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 江村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是受安史之乱影响较小的西南富庶之乡。唐肃宗上元元年,经过四年流亡生活,备尝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江村盖了一间草堂,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时值盛夏,身居江水清澈、恬淡优雅的浣花溪畔,诗人面对眼前清净自得的生活,愉悦之情不免流之于笔端,遂成这首咏怀之作——《江村》。 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环绕着美丽的小村庄;漫长的夏日,村庄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恬静,那样清幽。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梁上就有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相亲相近,相伴相随,不受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的影响和羁绊。老伴儿闲着没事展开素纸,拿起笔墨,画起了棋盘;年幼的孩子敲打着做针线活的针,正在专心致之地做着鱼钩。只要有老朋友赠送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也就别无所求了。 此诗的前四句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其实,最后两句,看似是庆幸、满足之词,可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奈的凄凉之情,恬淡中渗透着几缕哀婉。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我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