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博客 严家新 (本文原载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的“湖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丛书”:《精神家园--我与湖北省图书馆》) 我是一个医学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年(2004年)已年近六十,不久就要退休了。多年来,我的一家人都从湖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获益非浅。可以说我的一家人都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世界。
五十多年前,我的家就住在附近的首义路,省图在我的启蒙教育中曾起重大作用。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年我还只八、九岁时来省图借小人书的情景。当时小学生可凭学生证在这里借阅小人书。必须由两人以上组成小组集体借阅,每次押两个学生证,可借5本小人书,当天必须归还。室内阅览的座位不够,小组成员借了书后,多数情况下就是在院子里随便找个地方席地而坐,互相交换着看。后来,我也常到成人阅览室浏览其他书籍。当时借书证的发放有很严格的条件限制,而且发放量很少,满额后就长期冻结。我很羡慕那些有借书证的人,拥有一张借书证当时对于我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省图从小培养了我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使我一生都保持对书籍和图书馆的热爱。我初中上的是市33中,高中上的是市14中。这两所中学当时都有很不错的图书馆。整个中学阶段,我除了充分利用本校的图书馆以外,也仍然经常到省图来看书。我还记得我在高一的寒假期间,每天冒着风雪来到省图与室外同样寒冷的阅览室,全神贯注地研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情景。类似的几本书使当时还只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宇宙、人生等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
我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我的父亲只读过5年私塾,靠种花为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我很庆幸我能在离省图这么近的地方出生和成长。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因素的推动下,我从很小年纪就开始了广泛的课外阅读,这使我的知识面不断扩大,综合理解能力迅速增长,结果任何科目的学习对于我都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196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后的1978年又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同时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以后又多次到美国、法国留学和工作,成为国家级的专家。
我的两个儿子分别出生于1974年和1979年。他们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分别在美国读博士和作为专业人才移民加拿大。我培养他们成才的最主要经验就是从小培养他们对书籍和图书馆的热爱,从小教会他们善于充分利用图书馆。他们一生中亲眼见到的第一个图书馆就是省图。“这么多的书我一辈子哪能都看完呀?” 面对浩瀚的知识的汪洋大海,他们惊异不己,发出稚气的疑问。广泛的课外阅读使他们从小就逐渐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炽热的上进心。他们很早就认识到,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他们穷尽毕生精力也只能取沧海之一粟,所以永远也不应该停步不前。我鼓励和引导他们借助图书馆来独立解决求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事实上,我用于直接辅导他们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我根据自身成长的经验形成的教育理念是:优先培养子女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将我自己的事业也看得很重,并不认为应该为子女而完全牺牲自己的事业;而且客观上我前后有数年时间不在国内。我的切身体会是,教会子女利用图书馆比花钱请家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留学和工作时也了解到,他们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服务非常周到。经常可以看到年纪很小的小学生独自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一本正经地向图书管理员咨询各种问题。在欧美国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作业普遍都会有自选课题(或从老师提供的题库中选题),然后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经过独立思考,写出研究报告。这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是很大的。
想当年,爱读书的人所受到的条件限制是如今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很多热门的书买不到(即使书店里有通常也买不起),更借不到(在图书馆预约排队可能要等到十年、八年以后)。我从一上初中就知道《红楼梦》是一本任何中国人的必读书,一直渴望能有机会看一遍,但这个梦想竟然是过了六年以后才以“可歌可泣” 的方式实现的。那时正好是1964年高考前夕,一位要好的同学帮我从他的熟人处借来了完整的一套《红楼梦》;因还有许多人排队,限定我必须在三天内还书。是高考重要还是看《红楼梦》重要?在今天看来仿佛是鬼使神差一般,当时我竟立即将能左右我的人生命运的头等大事――高考放到一边,将完整的三天时间不折不扣地用在这部梦魂牵绕六年之久的小说上。当时我的豪言壮语是:“宁愿一辈子到乡下种田,这样的好书也应先睹为快!”幸运的是,这三天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我考上北京大学。也说不定正是由于“耽误”了这三天的时间,我在其他的复习备考时间里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的效率更高,最后收效更好。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初中毕业时已经在我身上预演过一次。在市33中上初中时,想在图书馆借到《三国演义》也是难上加难。在备考高中期间,周围的同学都将课外书还到了图书馆,这才让我出乎意外地借到了仰慕已久的《三国演义》。我当时也是毫不犹豫地花了三个整天的时间以求先睹为快,结果也未影响我考上市14中。所以以后我将我的备考经验概括为 “《三国演义》将我送入重点高中,《红楼梦》将我送入北京大学。”
看来平常心态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我将我的这一备考经验传授给我的两个儿子,他们都深以为然。即使在迎战高考前夕,遇到心仪已久的电子游戏,他们偶尔也会花上整个晚上进行攻关。他们坚定地认为:“玩电子游戏的高手不一定都能上清华,但能上清华的却肯定都是电子游戏的高手”当然,他们尽管都是玩电子游戏的高手,但他们都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决不会长期沉溺其中。
作为爱书之家,多年来我们家也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私人藏书。每次出国归来时,我和老伴都会扔掉所有日用杂品,行李中装的几乎全部是书。目前国内图书的供应渠道已相当通畅,多数人也有足够的钱去买几乎任何自己喜欢的书。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图书馆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私人藏书只应包括那些值得反复阅读、或需要经常参考的书,或个人特别喜爱的书。藏书要目的明确,藏书应该是个人事业发展或子女教育确实的需要,而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更不必刻意追求数量。而事实上,更多的书,我们一生中最多只会浏览一次(可能还只是浏览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书名或标题)。绝大部分的书,从图书馆借来或就在阅览室看看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购买。而且,说实在话,家里的藏书越多,往往其中从未看过的也就越多,反而是从图书馆借的书在归还之前多少总要翻一下。
现在我的一家人,包括扩大的成员――两个儿媳妇,都一如既往地与图书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个儿子和媳妇在国外每天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作为典型的空巢家庭剩余的两个成员,我和老伴则仍是省图的常客,每周都要不止一次地光顾。
我退休后还打算写几本总结人生经历的书,更感到有进一步利用图书馆的必要。希望有更多的家庭也能象我们家一样,让图书馆成为终生的良师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