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7-8-13 14:52 编辑
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冰雹,一阵彻心透骨的寒意,一地堆积如小丘的花叶,北方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来到眼前。 古诗词里关于秋天的描述大多苍凉,无论是仕途失意,还是光阴不再,抑或生活中的小挫折,一放到秋日的意境里,便显得格外苍凉。《秋声赋》里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足以让局外之人跟着忧郁满怀、伤悲满腹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无奈与苦闷,“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的孤寂与失落,一旦化入秋的真境,便不再是作者的泪水潸然,后来念到此处者也多“心有戚戚焉”。 因此,当我第一次读到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写下的《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便从心底喜欢这首不同寻常的秋词了。试想,在烽火遍地、号角四起的边城,在秋风落日之中居然能放声狂歌,想来也算得上是万千旋律中的一脉异音了。真的有感于放翁之豪放,倾倒于放翁之达观,不是每个人在困顿抑郁的时候都能有如此之气魄豪情的。 陆游是南宋的著名诗人,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还有人称誉他的诗是一代诗史,称他为“小太白”。他的词风格变化多样,圆润清逸,有很多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陆游是个勤奋多产的作家,现存他的诗词有近万首。陆游的一生,一直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坚持抗战,主张北伐,渴望统一,始终不肯与投降派为伍。四十五岁之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但是从小受到父亲爱国熏陶的他却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理想,特别注重学习兵书,希望自己能"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上天待他不薄,四十八岁的这年春天,他来到南郑,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做了一名军官,从此投身军旅生活。然而,北伐的失利还是结束了他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又一次让他报国无门。他因坚持抗金复国,不为当权者容,终被罢官,回故乡山阴居住,但坚持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苍凉悲壮地写下了著名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了。 我猜想,从军不到一年的那段时间,或许是陆游极为满足的一段时光,可以每日身着戎装穿梭于前线各地,可以亲自上战场,在苍茫草原抑或崇山峻岭中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月色皎洁的秋日夜晚,陆游和他的幕府同僚们,登上边城南郑城内西北角的高兴亭(遥对长安城南的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他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 秋天来到边城,烽火熊熊照着高台,耳听悲壮的画角声,想到沦陷的长安城,令人生哀。“铿铿”击筑,一曲悲歌抒慷慨,愿失地收复,借登祭举酒杯,顿时那深长豪兴齐涌来!没有谁能象南山上多情的月亮,这么了解我的心情,她特地将晚间的云彩分开,露出圆圆的脸来,照的秦川大地一片光明,使我可以望到久盼的长安。想那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望穿秋水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天地间的秋风秋雨牵引出太多的人世伤悲,难得有此一人会对着凄清与肃杀俯仰狂笑,或许这便是秋的魅力。秋天不乏凄惨之境,凉风细雨,树老叶黄,败荷零落,衰杨掩映,草衰蛩鸣,连天衰草,满地黄花堆积,秋风吹下的落叶,但同样不缺多色、多姿、多彩、多变的缤纷之美。想想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静谧,尤其是田园里的果实累累,收获的喜悦,是不是会让我们感觉秋天的味道更好一些,心里会更充盈一些呢。况且秋天总给人无限遐想,秋风吹着落叶多了几分缠绵,秋雨绵绵不绝让人感到诗意温暖,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亦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或许,我们这些后世子民,应该收敛一下万里悲秋的情怀,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化为一只鲲鹏,积蓄冲天的力量,在今之秋光之中、秋空之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