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北大kizen有机化学申经(4) 准备申请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xbjlwl 发表于 2010-4-13 21:4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申请材料的准备
这一节来说说各种申请材料的准备以及各种硬性指标的有用程度。
硬性数据指标:
1、    GPA:
经历过整个申请之后,发现自己在当初有一点点低估了GPA的重要性。就我掌握的情况来
看,今年CCME的排名靠前的一些同学的申请情况基本上都和GPA的排名相符合,虽然不排
除有诸如overmind这种大牛靠着强大的科研实力申到了Stanford和UC-Berkeley(当然伊
的GPA还是相当的高的),也有诸如差一点悲剧了的某人(万幸是此君最后还是没有悲剧
),应该说GPA和排名在很大程度上面是可以决定你能够去学校的档次的。所以说,如果
你认为自己的GPA足够的好,还是可以很有信心的去申一些很好的学校,虽然也并不是说
能够拿到一把offer,但是至少不会被拒的太惨。
    需要提醒CCME后辈们的是,至少是从06级开始,由于政策原因,院里的排名证明是
不能开的,如要获知自己的官方排名需要前三年修够一定学分。虽然不能获得官方排名
证明,但还是建议大家如排名足够高,可在CV上写Rank。当然,这种政策也意味着通过
逃避一些不易获得很好分数的课程来提高GPA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不但会造成大四负担
较重,同时在新政策下学分不够是不能够从官方渠道得知排名信息的(虽然实际上有很
多获得自己排名信息的方法…)
    另外,由于实际上寄给各个校的是自己的成绩单,成绩单上没有GPA而只有分数,因
此如果可以做到的话还是把一些专业课程(主要还是和申请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分
数尽量考得高一些。至于GPA的算法问题,因为基本上对方学校的小米都会把你的GPA按
照他们自己的算法再算一遍,因此在网申填表的时候不妨就按照北大官方的算法去写。
2.GRE_General and iBT
    除了个别学校之外,GT成绩对于化学专业的申请基本上来说是不重要的,当然如果
考得很高的话(尤其是iBT的口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说今年的yale mm)
。基本上GRE不低于1300 + 3(甚至可以低到1250 + 3),iBT不低于100分的话,应该说
对于申请来说就非常足够了。关于AW的分数问题,并不需要很高,3分足够了,当然考到
2.5的话还是有点不太好看,不过话说要考2.5的话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我们都知道GT成绩不重要,但是有的时候它们也不是
那么不重要。因为身边就有GT考得太差,能够通过化院的审查(或者说教授明确说这个
人我要)但是过不了研院最后被很多牛校拒了的例子。这意味着,有些学校虽然不会在
网站上面说我们对于GRE和iBT有怎样的要求(比如说Harvard),但是实际上在审材料的
过程中还是会看GRE和iBT的成绩的,尤其是研院这一关。所以经验就是,即使你实在没
有时间准备这些标准化考试,也还是应该把分数考到一个超过最低标准的地步。当然,
对于那些已经在网站上面明确说了对于GT有要求的学校(比如说UIUC、Chicago),不够
分数来强申不是不可以,但是风险也是很大的(比如说UIUC就明确说了我们一年只有
XX个名额给口语不足24分的国际学生)。
    关于这两个考试的时间安排,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方案是把GRE放在尽可能早的时候考
掉,然后iBT放在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开学前这段时间考掉。由于GRE实际上不能算
是一个考英语的考试,但是往往通过这个考试我们的英语能力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至少能够多认识一点单词),再加上CCME的课业负担程度是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三上
学期逐步上升,因此早一点结束GRE会对后面的学习和科研减轻很多负担。至于iBT的时
间安排则不宜太早,这主要是考虑到有一些学校会要求你的iBT成绩在入学前仍然有效或
者说要有1年半的有效性,因此过早考掉实际上只是浪费银子。
    关于这两个考试的各种备考经验,可以参考未名EnglishTest版、太傻论坛以及寄托
天下等地方。我个人在太傻论坛上面发表的关于GRE考试的总结文章附在本文最后的附件
里面,供大家参考。由于GRE考试将会于2011年下半年改革,实际上现有的GRE考试经验
都将失效,但是很多思维方式还是可以供大家借鉴一下的。
3.GRE_Subject
    各个学校对于Sub的成绩有不同的要求,基本上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都会要求有Sub_
Chemistry的成绩(UW-Madison是不需要的),而且CCME里面也有很多人考Sub,所以在
这种大环境下考一个Sub总归不是坏事。至于Sub的分数多少算够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
考到95%以上基本上就完全可以了,当然你说90%的成绩是不是就不能用,这也未必,只
是如果你身旁都是一群97%或者98%的人,你的成绩只有90%的话,绝对说不上有正面的帮
助作用。我那年考Sub的时候碰巧题目狂弱,130道题错1个或者2个是99%,然后错3个就
是98%,我很不幸的错了3个,于是就只有98%。我开始还觉得这个成绩基本上凑合了,虽
然没有99%,但是后来一个推荐人看了我CV之后直接跟我说,你Sub考太低了,以后不用
写Sub成绩的地方就别写了,说得我无比汗颜…
    对于考Sub的时间,95%以上的人会选择大四去考,但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是大三去
考,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前两年基本上把所有专业课都学过了,到大三那一年考Sub的时
候物化也基本上学的差不多了,而且之前学的东西基本上都没有忘光,因此这个时候去
复习会比较轻松。另外,申请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很繁忙的,不是很有时间来准备Sub,而
且如果申请时已有Sub成绩就可和General一起送分,省了笔钱。当然,对于这个考试的
复习准备而言,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总结(应该是因为不太需要总结),
总的来说是很简单的,最主要的参考资料是ETS免费赠送的practice book,把上面的知
识点好好复习一下,再把一些专业词汇背一背,基本上1-2周的复习时间就可以把最后的
分数考得很好看了。
4、申请材料:
    理工科的申请材料基本上包括CV、PS以及推荐信(RL)三项。把各种申请时的硬性
数值以及申请材料来进行重要性的比较实际上是一件不太聪明的办法,我个人的感觉是
申请材料中的三项实际上是互补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它们都只是载体而已,最关键的是
你能否通过那些薄薄的几页纸的申请材料来向那些看到你材料的教授们展现你这个人的
各种素质以及潜能。各种不同的申请材料有其不同的特点,CV的特点在于它一目了然,
并且条理清楚,PS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把一些在CV里面说不清楚的事情用一些相对复杂的
语句说清楚,而RL的特点则在于它来自其他人的视角,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更加客观一些
,而且RL也是一种申请中“关系”的体现,关系对于申请的意义在飞跃手册上面已经说
得很清楚了。所以在准备这三种申请材料的过程中,都需要很用心的去准备,并且尽可
能发挥出各种不同载体自身的优势,你可以把三项材料做成互补的关系,比如说如果
CV里面主要强调的是科研能力,那么就可以在PS以及RL里面强调一下学习能力,又或者
说可以把三项材料做成逐步深入的关系,比如说CV相当于PS的提纲,都是在强调科研能
力,只是后者更加具体有更多的细节,而RL则是可以从他人的角度来评价你自身的科研
能力,这样三者合在一起就可以更有信服力的证明你自身的科研能力。下面来分别说一
下这三项申请材料各自的准备。
1)CV
    把CV放在最前面是基于两种考虑,第一,CV很有可能是所有申请材料中一定会被看
到的文件,而且在各种套词中也是通常都使用CV。第二,我个人比较推荐最先去准备
CV,不但比较容易写好,同时CV也可以成为其他各种申请材料的一个框架,因为CV无疑
是对于申请者自身各种素质和经历的总结。
    CV的内容一定是重于格式的,CV的模板有很多,不妨参考一下各种学校教授的CV或
者精华区的各种模板,我比较推荐的是那种看上去很简洁但是又可以在一页里面放上很
多内容的模板,通常CV最好控制在1页之内,除非你实在是经历太多一页纸上写不下。
    关于CV的内容,一般来说需要写明联系方式、教育背景、研究经历、奖项荣誉,另
外推荐把各种标准化考试的分数、GPA及排名(如果比较高的话)、研究兴趣也加上。这
里想强调的是研究经历和奖项荣誉这两个部分的写法。
研究经历部分通常是要写在何时、在什么实验室(也就是导师是谁)做了什么课题,所
做的project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一定要写明在每个project里面你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贡献,可以在课题的名字下面用项目符号并列表示,每一项都是比较简单的语句,这样
一方面
可以让读CV的人不仅仅知道你做了一个什么名字的课题,并且还可以大致上了解这个课
题是做啥的以及你在这个课题里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另一方面,这样写成的CV实际上是
可以作为PS的提纲,也为PS的写作事先搭了一个框架。如果有发表过任何的文献或者会
议文献,可以单独列出,已经完成但未发表的工作也可以依照不同的状态(submitted  
or accept)列出。
奖项荣誉这一项可以把你所获得的所有奖项以及奖学金都列上去,对于一些你认为非常
可以体现你的优秀但是对方可能不太熟悉的奖学金,你可以在奖学金的后面加注一下这
个奖学金是发给符合怎样资格的人这类的语句,比如说XX奖学金是奖给全院GPA排名第一
的学生,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一些,因为毕竟我们和美国的各种奖学金设置基本上是完全
不同的。
2)PS
    PS通常是绝大多数申请者最头疼并且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份申请材料。毫无疑问,
PS在申请材料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假设你不套词(实际上我觉得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并
且不写RL的话,PS很可能就是唯一一个能够用比较多的语句来展现自己的地方。我自己
的写作经历比较特别,最早deadline的学校是Harvard(12.8),但是差不多到11月中旬
才抽出时间来写第一稿的PS,第一稿写了2个小时,1100字,然后20天的时间里面改了
9遍,最后缩减成了Harvard所要求的300+500的格式,再之后的其余9所学校就都只用了
这一个版本的PS,无非是换了一下教授名字和学校名字而已。虽然真正写的时间和改的
时间都非常的少(这个并不是因为本人水平高,而是实在是因为实验进度原因抽不出很
多时间在PS上),但是之前差不多从10月份开始就已经在构思这个PS的框架以及段落分
布,因此最后开始写的时候心里已经非常有数了,效率也就高了很多。
    虽然各个学校对于PS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我总结了一下,一篇PS里面你其实只用回
答好以下三个问题,就足够了。
    第一,你在读PhD之前做了什么,也即是research experience。
    第二,你想在PhD期间做什么,也即是academic interest。
    第三,你为啥要选择我们学校去做你想要做的。
    我很推荐大家使用Harvard CCB所要求的模式来构思自己的PS,300字说明自己的研
究兴趣,这里面可以包括为啥选择某所学校,500字来说明自己的研究经历。这样一种字
数的分布基本上可以适用于所有学校的PS要求,当然,对于那些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的学
校,你也可以花600字去写研究经历,然后200字写研究兴趣。总之,控制在1000字以内
,2页纸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长度。
    如果你还想在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证明你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常用的方法可以引一两
门你自己学的很好的科目,说说分数,然后说说你自己的GPA和排名。当然,这些其实相
对于科研能力而言都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只用很少的字数就可以说的很清楚,我比较推
荐将PS的主体部分放在体现自己科研能力上面。
    可以举我自己PS的例子来具体说说,原文就不附上了,在这里只说一下写作的框架
和思路。由于我申请前的实验室经历只有1年,完成了一个project(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因此我觉得我的这种写法会很适用于参与过一个project的人,对于那些参加过多个
project的大牛来说,大可以1-2段话写一个project然后用适当的逻辑把project之间的
过渡写好。
    我首先用一段很简短的话说我通过在大学里面的学习以及课外文献的阅读,对有机
化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在将课业完成的很好的同时,我加入了某一个研究小组,希望能
够体验真正的科研是什么。在短短不到100字里面,我希望能够给读者展现我自己的学习
能力很强,顺带说了一下GPA和排名。这不是我PS的重点,因此只是点到为止。然后我用
了大约400-500字的篇幅去写我整个的科研经历。首先当然是介绍一下自己课题的背景,
即为啥要做这个课题,它本身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然后给读者讲一个自己的研究故事,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我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我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最后我是怎么
样把这个project引入一条新路并且做出成果的。之后我紧接着自己的科研经历,用大概
100-200字来说,通过我的科研经历,我发现自己对XX领域很感兴趣,再写几句对于这个
领域的理解,还可以说一下我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的哪些素质以及掌握的那些技能是能够
在这个领域胜任的。最后再花100字左右说一下为什么选择贵校,这一段通常都是写成贵
校哪些教授的哪些研究方向让我感兴趣的形式。
整个PS逻辑上很完整并且清晰。如果想把PS写好,平时的积累是很必须的,多看paper是
很好的,因为一方面看的东西越多,你写研究兴趣的那段就越容易写的很专业并且深刻
,同时看的paper越多,你对于这种结构的文章就会越熟悉,实际上很多paper本身就是
在叙述一个又一个这样类似的有些小波澜的故事。
    PS的写作实际上是一个限制很少的事情,并没有所谓经典或者要求的格式,只要是
符合学校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画图能够说清楚,你大可以画图,画结构式
、画逆合成分析,不要因为自己的PS和那些去Harvard、MIT大牛师兄师姐们的形式不一
样就觉得自己的PS不好,能够展现出你自身素质的PS就是好的PS。当然,需要提醒一点
的是,在PS里面讲自己科研经历难免会涉及到自己所做的课题,这个还是需要事先和导
师商量一下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未发表的东西都适合写进PS的。
    如果说PS的第一稿的写作是一个短痛的过程,那么PS的不断修改绝对是一个长痛的
过程。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怎么改,都没有所谓的最好,所以当你真的已经改
了很多遍的时候,就不用改了,更不要突然脑袋抽筋想要重写。然后,对于修改PS而言
最常见的难题之一是怎么改都改不短。我个人解决的办法其实是先去写一版Columbia的
PS,这个学校的PS的恶心之处在于要求字数不超过500字,在这个相当于普通PS长度一半
的精简版PS里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在我们的文章中什么东西才是绝对不能够
去掉的、字字千金的话,然后在这些话的基础上面扩写就好了。最后,对于修改PS而言
另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是找不到人改。当你自己一个人把自己的PS已经改了三四遍之后,
你会发现你已然出现了本能的恶心以及才穷。所以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别人来帮我们改
PS。这样的人其实很好找,只是并非我们都很留心而已。
    第一类人是你的导师以及你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他们起到的作用是帮你检查一下对
于project中的各种化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以及提出专业角度的问题。
    第二类人可以是你的各种有申请出国经历的师兄师姐,由于Harvard是之前自己定的
主申学校,所以特意用email联系了一下CCB的两位师兄,第一次联系的时候都会把CV和
PS发一份,这些师兄们都非常的热心,都从他们的角度上提出来对于PS的修改意见,有
些意见虽然不大,但是都对于PS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的各种拥有申请经
验的朋友和死党([email=tale@Harvard]tale@Harvard[/email], [email=zzw@UC-Berkeley]zzw@UC-Berkeley[/email], [email=Monazite@Rockfeller]Monazite@Rockfeller[/email])也帮我改
过PS。
    第三类人可以是你的推荐人,因为这些教授们都有比较丰富的推荐经验,他们会知
道什么样的PS是比较好的,并且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在写推荐信的时候从侧面支持你PS里
面写出来的那些事实。我的除去导师之外的推荐人帮我改过PS。
    第四类人可以是和你一起进行申请的同学,专业相不相同并无关系,实际上不同专
业的同学也许更好,因为他们的PS可以给你更多的启示。我和一位申请MPP的朋友互相改
过PS数次,也从这类文科专业的PS中借鉴了很多东西。
    第五类人可以是你认为英文水平比较高的人,如果能有native speaker最好。我的
PS通过我的一位朋友被她的一位在使馆工作的native speaker朋友改过,拿到改好后的
版本发现确实有一些词语的使用是很不一样。
    所以,我的PS一共经过了10个人的修改,形成了最后的版本。后来我都感慨居然可
以找到这么多帮我改PS的人。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的时候当意见较多的时候,很
有可能出现意见的分歧,因此最终选择决定权的还是你自己,你要能够分辨出什么样的
意见是适合自己的。
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写,能够表现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PS就是最好的PS。
3).RL
    推荐信的准备上面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发言权。我的三封推荐信来自于两位实验室的
导师以及一位比较熟悉的任课老师。我当初的设想基本上是这样的,我的两位导师的
RL,一封用来证明我的学术能力,因为我和他探讨课题的东西讨论的很多,另一封来证
明我在实验室的工作态度,因为她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我们的各种表现她都很
清楚。剩下的一封RL来自于一位教过我两门课的任课老师,正好这两门课都不是我的主
申方向的科目(不过我都拿了非常非常高的分数,而且和这个老师也算是很熟悉),我
想通过这个侧面来反映出自己的化学水平(不仅仅局限于有机化学)以及学习能力。非
常幸运的是两位推荐人都是他们自己写的RL,我实际上就只写了一封(其中一位导师的
一封)。写RL花的时间也很少,因为本身跟导师聊的就很多,所以也很清楚她对我的一
些看法,就试着从她的角度去写了一封RL,看了之后也很满意。当然,无论我们怎么去
写,肯定还是写不出教授们自己写的那种水准,但是至少要把RL和PS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共同展现自己的能力。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索要推荐信还是提供材料让老师们
写推荐信,都需要跟推荐人有足够的交流,让他们充分了解你。一个了解你的人写出来
的RL要比不是太了解你的人写出来的RL好太多,尽管也许后者的学术水平很高或者跟你
要申请的方向更加match。另外,由于现在的RL提交方式都是网上提交,比以前要快很多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自己的推荐人予以足够的理解,在选校的时候尽可能更加合理一
些,不要选太多的学校,以免增加推荐人的工作量。
4.)其他申请材料
其他一些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成绩单和附加材料。成绩单的准备在《飞跃手册》上面已经
说得很清楚了,需要提醒的是最好自己扫描一份电子版的成绩单,因为现在网申系统很
多情况下比较喜欢电子版的成绩单(当然纸板也要)。附加材料通常是指网申系统中最
后会留出一些空间给申请者上传几页的附加文件,这种文件比较适合传已经发出的
paper的首页、读文献做出来的综述或者proposal,甚至是正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计划以及
进展情况(前提是导师允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10 15:00 , Processed in 1.3526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