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婉婉 本报通讯员 孔庆勇 余有果 4月9日,在金寨县龙马村沿街的一家加工厂里,一群村民正忙碌地组装自动雨伞。“疫情稳定以后,我们抓紧时间复工复产,争取把损失夺回来。”加工厂厂主黄信告诉记者。这位“90后”小老板拍着胸脯保证,带领乡亲们不仅要重回脱贫致富“赛道”,还要力争“弯道超车”。 龙马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地处大别山深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07户,黄信家就是其中一户。“父亲几年前遭遇事故离世,家里没了主要劳动力;我自己刚毕业工作能挣钱了,又发现得了重病。接连遭遇的不幸,让我们全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当时真是很绝望。”黄信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龙马村以后,联合村“两委”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机遇。先是把黄信一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给予国家政策扶持,让他先安心治病养病。 做完肾脏移植手术的黄信在病情稳定后,主动提出了想创业脱贫的念头。“工作队不断鼓励我,我就想着自己也应该主动为脱贫干点事。回乡创业的生活成本低、家乡也不缺劳动力,还有扶贫政策扶持。”黄信说,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通过各方努力,找到一个来料加工的项目,他在村里办起小加工厂,为浙江一家外贸企业生产自动雨伞。 由于产品质量好,小加工厂建起来后,销售额一直稳步上升。2019年,黄信一家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激动的黄信第一时间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他说:“感谢党和政府在我们全家最无助的时候,送来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感谢工作队给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我脱贫之后,最想干的事就是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 说到做到,黄信在加工厂里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10户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脱贫。“加工雨伞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适合劳动能力不是很强的留守妇女和老人,而且还能方便大家照顾家庭。”黄信说,2019年在加工厂里就业的村民,仅这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可以基本达到15000元。
《安徽日报》(2020年04月21日2版) http://app.ahrb.com.cn/ahrb/layout/202004/21/node_02.html#c143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