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要“为人”,还是要“为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无止境 发表于 2017-3-30 10:4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科币
本帖最后由 无止境 于 2017-3-31 08:15 编辑

       感叹“时间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闻目见,提高体验的“浓度”。有了饱满的“为己”,也才能真正做到“为人”。
       有一句被解读为“极端利己主义”的成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这句话源出于佛经,又与文化经典《论语》不谋而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是提倡“为己”的。这种“为己”相当于今人所谓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在自我意识被压抑的文化环境中才被曲解为“自私自利”。孔子反对的“为人”,也不是与人为善,而是在攀比、盲从和迷信中丧失了自己,亦如庄子所说的“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问题是:人既然都想求自己的幸福,为什么偏偏做不到“为己”?
       “为己”?任何生命个体都有自我维护的本能,但动植物不会把自己从环境中区分出来,不能超越本能,也不能有意识地长远谋划。人有“为己”的意识,可以自觉地发展自我,是以比一般动物的生存能力更强。然而,人的自保意识往往过强,反成了痛苦的渊薮。
       维生要有长期稳定的物质供给,占有和积蓄都是必要的。但积蓄的意识过度,就会成为守财奴或购物狂。今所谓“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就是这样:价值只认“钱”,乐趣只在“买”,反而不重视“用”。这就是“丧己于物”。
       其次 ,人还看重知识的武装。吸烟让身体放松舒适,但医学常识告诉你,吸烟危害健康。知识也是必要的,但过于重视知识,人吃饭就会食不知味,因为心思都在“营养”、“热量”上面。心思被知识占据,人会丧失身体的感受力。有医生朋友抱怨说,你问一个病人哪儿不舒服,他可能就答“我有糖尿病”。即便终于听懂了问话,病人却还是分不清楚自己身体是痛是酸还是麻。
       儒家提倡“仁政”。“仁”不仅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更是表达身体感受力的词。胳膊或腿被压迫久了就会暂时失去知觉,就是“麻木不仁”。如果长期用符号概念代替真实感受,思想和行为也会麻木不仁,易走极端。现实中的懦夫往往会在文字符号构筑的虚幻世界里张牙舞爪,一些看似很有正义感的“键盘侠”对眼前的苦难和不公却视若无睹。
       过度的积蓄、过强的讲究背后有一个内心动力:怕死。死为什么可怕?很疼吗?谁知道?人最怕的也许不是死亡这件事,而是“不在了”。一旦死了,自己一生追求的、占有的、重视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要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己身有限,忽忽如白驹过隙。为确认自己的存在,人就会用“为人”代替“为己”,因为“人”比“己”的时空范围要更远、更大。自己真正活成啥样无所谓,重要的是在别人眼中显得风光。宁可心累也要攀比,这就是“失性于俗”。
       有人希望让后人看见自己的名字。但许多忠臣烈女的名字写在史书里、刻在牌坊上,有谁会在意他们的性情、喜好和忧伤?泰山某处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是几个明朝太监立的。我休息时偶然瞥见,想他们也花了很大心力来筹划,但成千上万的过客谁会多看他们的名字一眼?后人不念今人,正如今人不念昔人。
       或者,要把自己的希冀投射到其他人的生命中。有些家长可以为供养孩子省吃俭用,但期待孩子帮他们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和面子。孩子不能提出质疑,因为“我都是为你好”,否则就要一笔一笔地诉苦算账。
       或者,要投入到一个大的幻象中。跟千百万人一起崇拜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大人物、救世主,仿佛自己也就有了移山填海之力。但死亡焦虑也相应扩大了,敌人和危险似乎无处不在,看什么事都觉得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民族仇恨、宗教极端主义莫不与此焦虑有关。野心家们很会放大和利用这种情绪。
       以上这些都是“为人”的表现,都让自己和别人生活在痛苦的轮回中,正所谓“天诛地灭”。如何从这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或许还要从自己的身体入手。身体是“我”与“物”,“己”与“人”的联结通道。一旦我们尊重身体的感受,就能知冷知热,推己及人。那些一味“为儿女奉献”的父母,多半疏于自身的冷热痛痒。儿女要表达孝心,花大价钱给父母购买吃穿用品多会落空。只要他们还没建立起善待身体感受的习惯,会偷偷地把你买的东西转卖掉。不妨从帮助他们不用止痛片敷衍疼痛开始,多鼓励他们表达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苦痛和欢乐。
       最可靠的“存在感”就寄寓在我们的当下感受里。回想过去,那些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不是都带着气味、色彩、声音、触感、画面、表情?与其感叹“时间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闻目见,提高体验的“浓度”。在《哈利·波特》中,对抗黑魔法的“守护神咒”要配合着一种心法:回想让自己感觉最为温暖、愉快、自信的场景。可以说,能对抗死亡和绝望感的,正是人生中各种饱满的体验。这种体验形诸意象,就成了不朽的艺术经典;若还能点化他人的体验,则为立德。
       “为己”就是在生命中积累起足够多的美好体验。这样到临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作者为孙焘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南方周末)

最佳答案

查看完整内容

“人”比“己”的时空范围要更远、更大确实使我们不大好体会如何为人,甚至于很普遍且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执着于自我的名、闻、利、养,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对眼前的苦难和不公却视若无睹。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译出来就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学习,所谓“为己”是说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 ...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2#
本立道生 发表于 2017-3-30 10:45:09 | 只看该作者
“人”比“己”的时空范围要更远、更大确实使我们不大好体会如何为人,甚至于很普遍且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执着于自我的名、闻、利、养,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对眼前的苦难和不公却视若无睹。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译出来就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学习,所谓“为己”是说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谓“为人”是指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
说到佛教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萨”一词,其实菩萨又名菩提萨埵,意思就是勇敢的心。为什么勇敢呢?就是他敢于放弃自己的一切,万难无畏地投入利他事业中,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有些人总以为,菩萨只是寺庙里的塑像,实际上倒不一定,若能在生活中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才是活生生的菩萨。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家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不为自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
按照佛学的主张,真正为“己”的人,必然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合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16杰杰 发表于 2017-3-31 07:22:15 | 只看该作者
跟随自己内心,想多了活得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大路 发表于 2017-3-31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个社会人多有点公德意识,多有些正能量,理所应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7-3-31 20:42:56 | 只看该作者
为人、还是为己,有时还真不好界定;比如,我们常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我们还经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7-3-31 20:45:50 | 只看该作者
或者干脆说:我们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和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16杰杰 发表于 2017-3-31 21:51:20 | 只看该作者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17-3-31 20:45
或者干脆说:我们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和他人

斑竹的哲学思想一流滴,俺就懒得思考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心地善良 发表于 2017-4-1 06:33:58 | 只看该作者
做事让自己舒服容易,让别人舒服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16创+苏-飞飞 发表于 2017-4-1 10:55:18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无茗 发表于 2017-4-1 21:08:43 | 只看该作者
开心快乐就好!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9 02:19 , Processed in 1.7438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