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 我最最亲爱的丈夫,四十四年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 - 俞书勤,因突发性脑溢血, 经抢救无效, 于2015年10月8日早上6点5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事发突然,毫无预兆。10月7日星期三早上,书勤在熟睡中再也没有醒来。我们发现后立即用救护车送往医院紧急抢救,诊断为突发性脑溢血。由于脑溢血范围太大,压迫生命中枢,致使回天乏力。 书勤于一九四一年生于上海, 祖籍浙江宁波。一九五八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 书勤一生为人处事一向低调, 不喜张扬。他在多年前就向我和子女们交代过他的遗愿: 1. 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 2. 家中不设立灵堂; 3. 遗体供医学使用; 4. 骨灰撒入江河大海; 5. 不接受各类捐赠; 我们在深切的悲痛中正按照书勤的遗愿,逐一落实执行。我们衷心地感谢诸位亲朋好友的关心与爱护。我们只有努力工作, 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才是对书勤最好的怀念! 我们已开通纪念网站,供大家一起寄托哀思,同时分享以往美好的时光。 网址:http://shuqin.yu.muchloved.com/ 安息吧, 我亲爱的丈夫俞书勤, 一路走好! 俞书勤 之妻 李疎枌 率儿孙 泣告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日 俞书勤:最好的学院院长走了 中国科大最好的系主任与学院院长俞书勤走了!俞书勤是5803校友,曾任化学物理系系主任近10年;化学材料学院院长3年。在他与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先后引进刘有成、朱清时与吴奇(兼职)等三位院士中国科大稍显弱小的化学学科逐渐强盛。 俞书勤作为化学学院院长的政绩备受尊重,但人们所知不多的是:他对中国科大校友工作的杰出贡献。因为俞书勤的威望,他凝聚着化学学院乃至中国科大众多海内外校友。化学专业校友回校聚会,只要在校内,俞书勤教授必然出席致辞,回忆起院史和杰出校友,他如数家珍。他坚持数年在寒冬中莅临纽约校友聚会,介绍母校的建设成就,呼吁年轻校友关注科大。在2013年11月中国科大人挑战纽约马拉松中,他在寒风中守候在中央公园为科大健儿加油,甚至为回家较远的年轻校友叫好出租车。俞书勤多次对校友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与帮助意见。10月4日昏迷前三天,俞书勤教授还致信新创校友基金,关心科大学生。 10月6日俞书勤教授昏迷前一天,美国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公布中国科大化学学科列全球22名。中国科大在国内排名不出众(第6)主要吃亏在规模小。借用一位化学口知情教授的话:没有俞老师,科大化学学科早就垮了!中国科大化学较令人欣慰的国际排名,要感恩俞书勤教授等一代人奠定的基础。中国科大化学口人才已遍布全球。仅以在US News化学学科排名中国第1、全球第9的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化学系就有李亚栋(中科院院士)、李景虹(长江学者)、刘磊(杰出青年)、刘冬生(杰出青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袁金颖、陈立泉(双聘,院士)、佟振合(双聘,院士)、陶磊 王定胜等约10位教师师出中国科大(包括俞书勤门下弟子)。 俞书勤教授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科大历史上最好的系主任与学院院长之一,因为他正直无私,造就了化学学院历届领导与教授的良好风气;因为他胸怀宽广,致力于引进人才;更因为他至死不渝对中国科大的热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沉痛哀悼俞书勤教授,并与校友师生共同缅怀这位科大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我们纪念他为中国科大化学学科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也特别感恩他为校友工作的指导与奉献!俞书勤教授走了, 化学与中国科大的强盛,或许是向俞书勤教授最好的致敬! 口述校史(23)——五 十 春 秋 俞书勤 (58级化学物理系) 五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仅是短暂的瞬间,而对于我,从跨入科大的大门至今所度过的近五十年的岁月,却是一生的重要经历。抚今追昔,我为自己是个“科大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年复一年,每当我在熟悉而又亲切的校园里挥洒汗水奔波忙碌时,心里感到特别的充实。尽管我只是一颗平凡的铺路小石子,从事的也只是最普通的教师和基层领导的工作,但是,我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在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大,我感到幸福,无怨无悔…… 记得那是大跃进的年代,我面临着高考前填报志愿的选择。一九五八年六月中旬,《人民日报》上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将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消息,班主任立即让我报考这所大学。当时我并无远离上海的打算,已准备报考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或复旦大学的物质结构专业。但是比较听老师话的我,也就接受了班主任的指导。而在我面对学校十二个系名时,真不知道该填报哪一个系合适。当我看到既有化学又有物理的化学物理系名时,觉得这是中学的二门主课,那就选这个系吧!谁知这一选择竟使自己终身投入到我国化学物理学科建设的行列中。? 五年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入学初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同学都要过军事化的生活,每天清晨集体操练。我们南方城里来的学生,动作较慢,又不习惯吃北方的粗粮,在班组会上常处于自我检讨的状态。那时在班上自己年龄小,只知道埋头读书。当时很多同学积极争取入党,也有的找对象,谈恋爱,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遥远、无关的事情。科大纯朴的校风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是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我们班上经常开夜车的同学还未回宿舍,开早车的人已经出来了。同学们那种刻苦努力学习的拚命精神,桩桩件件鲜活的具体事例,都是我长期以来最喜欢津津乐道的事。这也是历年吸引有志青年汇聚科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科大这种优良的学风,在国内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毕业时全年级72位同学,有8位留校。在留校生中,大多数是党员和干部,而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在留校名单之列,是没有预料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7位留校的老同学都先后调离,十多年前就仅剩我一人还在合肥校园里工作。? 从学生到教师,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转变。留校之初,聆听了刘达书记与58级全体留校生的谈话,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学校对我们的厚望。我积极投身到当时教育改革的活动中,承担了很多的教学任务,认真完成课程辅导、实验和学生指导员工作,并于1964年底加入了中国GC D。当我的老同学听到此消息后,对这么一个班上默默无闻的人毕业后仅一年多就入了党颇感意外。? 激光是1960年出现的,1965年有了世界上第一台氟化氢化学激光器。当时,我们敏感地意识到化学激光是典型的化学物理课题。同年教研室主任辛厚文老师就带着我们年轻教师承接了研究化学激光的国家任务。但不久,文化革命开始,一切都停止了。1972年复课闹革命,随同马兴孝、孔繁敖、张允武等老师,我们很快恢复了激光化学研究组。1974年研制成功碘原子化学激光,1976年实现了激光分离硫同位素。这属于国内最早的一批激光化学研究成果,该研究组也是当年我校早期的研究课题组之一。?
改革开放后有幸参加了学校第一期外训班,1980~1982年被派往美国犹他大学深造,这是学校对自己又一次的关爱和培养。回国后不久,刘凡镇老师和我被选调承担近代化学系的党政工作,这在当时系级班子中是很年轻的,后来我担任系主任直至1996年。记得当时有一位系里的老领导得知此安排后直摇头,觉得让这二个不善言词的老好人来办系是没指望了。 经过一段时间系里工作实践的摸索,我提出了“系内讲公正,系外讲信誉”的办系方针。1983年底在辛厚文副校长、马兴孝教授等大力支持下,与刘凡镇书记一起进行了本系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取消教研室,成立研究室,全系统一安排教学任务。明确提出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结合的原则来开展研究工作,允许人员在各研究室间自由流动,改变以往一个教研室里矛盾重重却又难以调动的状况。同时规定,凡在本系任教者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是强制的。教学任务安排前可以协商,一经安排,必须服从,还要求年轻教师必须从基础课教学做起。系里在安排教学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研究工作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需求,尽可能给予匀称的安排。所以,我们系的老师多年来在升职和评奖等竞争中有着较好的优势,我们系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有着较充沛的中青年师资力量。 为了营造和谐的气氛,我们还规定,在系内发奖金时,正副书记、正副主任不得高于一般教职员工的水平,在任职期间正副书记和正副主任不得参与由系申报的各种奖励,这些年一直是这么做的。本人曾于1986年被授予教育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和199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都是由上而下而不是由基层申报的。 我一直认为要办好化学学科,有机化学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有机化学长期以来只是一门基础课程,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未能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当我得知兰州大学刘有成院士有南下工作意图时,就请他来科大访问。经过多方不懈的努力,刘先生于1994年初来科大工作。现在我校有机化学已发展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1992年我与63级校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朱清时院士联络,请他来科大为母校作贡献。在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1994年9月朱清时院士终于来科大工作了。随着他的到来,我们很快就有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在“211工程”建设中又获得了“化学反应的人工控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准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开放实验室。二位院士的调入大大增强了我校化学学科的学术力量。 1995年我又与研究工作非常出色的我系77级校友,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吴奇教授联络。后经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评审,成为我校“部分时间”的教授和博导,1996年成为我校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于有这种部分时间回国工作的几个成功范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1998年专为海外和港澳地区学者设立了杰出青年基金B项目。从1996年至今吴奇老师以科大教授身份申请到研究经费已达350万元人民币和24万美元,还有4万美元的“求是”奖金。2003年,吴奇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化学物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我国只有科大培养这方面交叉学科人才。但1964年学校并系之后,设立近代化学系,将化学物理系变为化学物理专业。我们首任系主任、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化学物理方向一定要坚持,化学物理在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行政组织如何变化,化学物理的旗帜不能倒!后来经过我们多年努力,终于在1994年又恢复了化学物理系的系名。其后国家教委合并专业时将化学物理专业并入了化学专业,由于我们已恢复了化学物理系名,也就继续履行着我们老主任的遗愿。 1996~1999年期间我担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进行了学院的结构调整。1958年建校时我校设立的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在并系过程中也消失了。学院成立以后,恢复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同时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合在一起新设了化学系。当时有人认为全校共20个系,化学就占了5个,太多了。其实化学一直是我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建校时全校共十二个系,属于化学的有化学物理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共四个系,比例更高,占到全校三分之一。随着我校化学学科学术力量不断壮大,1998年获准了第二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1988年起我们系与国内从事化学物理研究的几个单位一起创办了《化学物理学报》,编辑部设在我校。在我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后,除了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外,更多精力花在学报执行副主编的工作上。在楼南泉主编的领导下,在广大编委,尤其是本系定稿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2002年《化学物理学报》成为《SCIE》的收录刊物,使我校刊物出版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我所在的激光化学研究室是一个有着良好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自己从中受到了熏陶,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先后参与了分子、离子和自由基的多光子离解与电离、激光燃烧诊断、V-E能量转移、同步辐射光化学等项研究,近期还开展了反应通道量化计算、凝聚相激光闪光光解的工作。编著的《微观化学反应》一书,是我廿年来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课程的主要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研究室的团结合作精神。由于开展激光化学研究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我们成员都充分认识到,不能各搞一摊,必须通力合作来建设实验室。从1972年至2002年整整卅年,研究室成员所申请到的各种经费全部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同行的赞赏。很明显,如果没有成员间相互尊重,宽广胸怀,这个集体早就难以为继了。对我自己来说,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良好磨炼。 1988年和1998年二次大型校庆活动期间,5803校友们回校看到母校和化学物理系蒸蒸日上的景象很为振奋。同时他们还议论道:当年在班上连小组长也没有当过的小俞,居然成功地担任了那么长时间的系主任工作,真是没想到。实际上,人是会成长的,只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总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时至今日,我在科大学习、工作历经了近五十个春秋,回首往事,思绪万千,永生难忘。是科大教育、培养了我,是科大的领导、老师、同事、学生给了我巨大的关怀、爱护和支持,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没有科大,就没有我的今天,科大永远在我心中。 文章来源:《口述校史(23)——五 十 春 秋》刊登于中国科大校友总会网站。谨此转载缅怀俞书勤教授对中国科大特别是化学与材料学院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俞书勤教授生平 俞书勤,1941年2月8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2015年10月8日清晨6点50分逝世,享年74岁。 俞书勤1958年考入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5803),成为我校第一届本科生。他于1980-1982年在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进修。1982-1987年,任近代化学系副主任;1987-1996年,任化学物理系主任;1996-199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他工作兢兢业业,有着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风格和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处世态度,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地关爱,循循善诱地教导。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俞书勤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俞书勤长期从事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七五”、“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973等项目。俞书勤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执著追求事业,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待人诚恳,在管理工作中善于化解矛盾、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对学生循循善诱、关爱备至。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一 周连续4天有8学时的课,用双语教学方式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课程。 俞书勤在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主任期间,提议每个班除了配备班主任外,还配一位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为人之道和课业进步。他曾担任三届本科生导师,每届4-5年。在学生优良习惯培养、出国考试、考研准备、后进学生帮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继承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创办的化学物理系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保持化学物理学科交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还进行了取消教研室、成立研究室、全系统一安排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俞书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1994年分别将兰州大学刘有成院士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朱清时院士调来科大化学物理系工作。1996年又将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聘为中国科大的部分时间教授和博导,成为科大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的研究生李全新博士、齐飞博士在他的关心和影响下,分别从日本、美国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校工作。由于先后引进三位院士,加上自己教师队伍的成长,使得化学学科的人才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后获准为物理化学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他长期从事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会网”资料,[4] 俞书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博士点基金一项,取得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编著出版了《微观化学反应》一书。2002年,他直接负责的《化学物理学报》成为SCI的收录刊物,为中国学术刊物在国际学术界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书勤提出了“系内讲公正,系外讲信誉”的办系方针。他所在激光化学研究室,实行申请到的各种经费全部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同行的赞誉。 俞书勤教授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中科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师德标兵;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说明:生平摘自互联网,未经亲属审阅,如有疏漏,由编辑负责。 俞书勤教授在2013年纽约校友会。
2015年3月8日, 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中,俞书勤老师还特地从新泽西州搭火车赶来参加,大家十分感动。 俞书勤教授在2013年纽约校友会与校友们合影。 部分中国科大校友师生的怀念 书勤,我们的好同学,好兄弟,你走得这么突然,让我们来不及道别。我们同窗五年,半个世纪的友谊。读书时,你是优秀学生,我们的课代表,工作时,你是全国模范教师,学生的楷模。好事让给别人,责任留给自己。你把一生奉献给了科大,你把爱心奉献给了学生。你也为5803这个集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好同学好兄弟感到骄傲,也为失去这位好同学好兄弟而万分痛心。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 敬请李老师节哀,保重。 ——大连的科大5803同学,刘宝家,刘卯辰,吕日昌,陆世维,邱德秋,张昌明 惊悉俞书勤老师不幸逝世,十分悲痛。俞老师的一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别是化学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工作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培养了大批学生。他始终是我十分尊敬的同事,朋友,今年春天在科大校園曾見他一面,未曾想到他那末快就走了,我真的非常难过,请向他的夫人,女儿问候,请她们 节哀! ——施蕴瑜(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学院教授) 我好象都没有机会单独与俞老师交流过,不过我听过无数人赞扬过他。印象里是一个极其和蔼的,热心的,非常谦和的,很有能力的老师。周全(7733,IDG资本) 俞老师,仍然记得在湾区科大校友一起相会的场面,您对科大的热爱至今仍然难忘。还没有履行当年的畅想,突闻您的逝世,难以相信。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为建设一流的科大,尽一份力量。崔景荣(803,肺癌新药发明人,美国年度发明奖获得者) 俞老师是科大最好的人。——王鸿飞(833,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员、APS Fellow) 俞老师高风亮节,教书育人一生。 他开朗,他笑声朗朗,他平易近人。 他是师长,是领导,和学生却是无间隔交流,留下的只是融洽,是长辈的循循善诱和关爱。今天我们又失去了一位长辈,一位良师。。。怀念俞老师!!!——8814&9312研 张晓宇 能有俞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是我们化物系学生们最大的幸运。我们会认真走好以后的路,希望老师放心走好。——0203 马成城 Dear Professor Li and family members: This is so sad! I just had a phone call with you and Professor Yu a few days ago. Professor Yu has been very supportive of m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He is a truly generous, loving and low-key person, who sets up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all of us to follow. Li, Jun 说明:部分追思来自俞书勤教授纪念网站。网址http://shuqin.yu.muchloved.com/。您可呈上尊敬与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