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光明日报:钱学森先生与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大宋水师 发表于 2009-8-25 16: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瑜 刊发时间:2009-08-22 08:58:52 光明日报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以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科大建校筹备委员会十委员之一。他是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以下简称力学系)的首届系主任,担任这一职务从科大建校阶段的1958年7月28日起,直到1970年科大从北京战备下迁到安徽合肥止,近12年。主持和指导力学系的工作,则从他担]任系主任起,直至1966年文革前夕,近8年。
  钱学森先生在科大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亲自指导力学系火箭小组的科研工作,历时两年之久。拙著《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就由此而来。
  我是科大力学系第一届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我担任火箭小组秘书组组长,四年级时,还担任该系58级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两个教学班之一的学习班长,与钱学森先生的接触更多一点。
  翻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在1958年12月27日栏下记载的唯一事件是:“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火箭小组研制的模型火箭试验成功。”在那之后,我以校刊通讯员的名义在科大校刊上发表过“模型火箭上了天”一文,报导了那次成功的发射试验。
  在1959年1月3日栏下记载:“学校派代表参加中国科学院元旦献礼大会。学校向大会献礼的礼品有电子计算机、单级模型火箭……。”
  在1960年2月28日栏下记载:“学校召开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参加大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兼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钱学森……。大会上,力学系二年级学生作了关于人工降雨火箭试制工作报告;……钱学森作了关于人工降雨火箭及脉动式发动机试制工作报告的总结……”
  在1960年8月栏下记载:“从6月至今,我校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及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同学,在北京市八达岭进行了13次催化暖云降雨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应该说,大事记记载了火箭小组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开展工作和活动的几个闪光点。
  1958年,力学系成立了以学生为主力的火箭研制小组,开始只有6个人,以后增加到9人,十几人,几十人。到了1959年,在学校倡导“低年级学生就开始搞科研”的推动下,火箭小组曾扩大到与其他系合作,比如与地球物理系、自动化系、校机械厂的合作,那时的火箭小组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小组,规模远远超过百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组”了。
  火箭小组初创时期非常艰苦。没有厂房,就在新搭建的几间简易活动房内活动,冬天很冷,室内并无取暖设备。同学们加班加点熬夜进行工作是家常便饭。没有经费买许多书,有时由几位同学开夜车,自己用钢板刻蜡纸,抄录书中的内容,然后油印,分发给火箭组的成员阅读学习。那种艰苦创业,顽强学习与拼搏的精神,颇有点像同期我们国家搞“两弹一星”的那股劲。也不奇怪,搞大火箭和小火箭都是由钱学森先生指挥和指导的,只是后者还增添了育人的色彩!
  就在入校后百天之内,我们把长约1米,箭体直径约10厘米,以中碳钢为固体发动机壁面材料,内装空军歼击机驾驶员座下紧急情况跳伞时用的火药——双基药(成分为硝化棉与硝化甘油),使用自己设计和加工的钢制超音速喷管、铝制外壳的小火箭,发射到约8000米的高度。校党委书记郁文和副书记兼教务长张新铭等都曾观看过火箭发射试验。
  钱学森先生适时地参与并指导了火箭小组的工作。当他知道我们取得的初步成绩,并了解了小火箭的设计、加工情况后,高兴极了。他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对于如何改进设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是口头说的,也有书面的。令我至今深感遗憾的是,当时他曾给我回过一封信,内容有两三页之多,记得信中他认真地解答了一些问题,并谈到了一些改进意见。后来校方开展保密大检查,我只好把它交给上级,作为需要保密的资料保存了。
  钱学森先生与火箭小组座谈,指导小火箭的研发、研制等工作有好多次,有时就在简易房,有时在系办公室。1960年2月28日全校科研工作报告会分组讨论时,就在校办公楼楼上第二会议室。那时全国都提倡“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记得会上有一位专家建议,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可以考虑将使用的超音速喷管由钢制改为水泥制或陶瓷制,钱学森先生明确表示不赞成,他说:“该洋的地方还是要洋嘛!”他反对跟风,反对人云亦云,而是实事求是,以科学为依据。
  小火箭的研制较为成熟后,便开始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工控制天气研究室及中央气象局合作,以它作为运载工具,用来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用于消除冰雹。1960年夏天我们曾驻扎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山地,住在自己搭建的帐篷中,连续做过两个月的人工降雨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校党委副书记王卓和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兼科大地球物理系主任赵九章先生,都曾前往参观和视察。与此同时,力学系火箭小组还派遣了一支小分队前往甘肃兰州地区,用小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进行人工消除冰雹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不久,中央气象局等单位成百支地向我们下订单。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和内蒙古大学都曾派人来进修学习。《人民画报》曾来校采访,刊登了同学们发射火箭的彩色照片。之后,日本的报纸对我们的小火箭作过报道,意大利和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共和国相关部门也曾与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寻求合作,有的索要图纸,有的还得到了样机。
  这段40多年前曾经引起过轰动的历史,也许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尘封,变得鲜为人知了。它对我们的成长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而钱学森先生始终是这项活动的坚定支持者和指导者。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 张瑜编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西川渐雨 发表于 2012-8-15 16:15:3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3#
江西老表 发表于 2012-8-15 21:37:46 | 只看该作者
陈年往事,不堪回首,现在是拜金社会(美其名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一时,彼一时.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民族振兴关键靠科技,否则必定衰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13 03:20 , Processed in 1.6469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