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秋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路不好博士难招 博士后流动站咋成就业中转站

  [复制链接]
7#
夏老师 发表于 2011-3-3 11:46:55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真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了。。。。
6#
08计算机 发表于 2011-3-3 11:1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飘雪无边

都是数量惹的祸!
当今社会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的所谓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更何况这里边许多人名不副实,只是混了个本本而已。如果一年只毕业100个博士,我看就够了。
5#
lao90286 发表于 2011-3-3 11:02:57 | 只看该作者
------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3-3 10:58
部长不用担心~~~
4#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3-3 10:58:13 | 只看该作者
------
3#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3-3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导师忙着拉课题 博士生成科研主力

  除了就业难,博士生在读期间的生活状态也令很多人对读博望而生畏。

  复旦大学的博士钱易(化名)用“白天开会,晚上三陪”来形容自己的生活。除了在实验室搞科研,她还需要帮大老板和小老板接待应酬,应付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打杂,报销发票,甚至还要帮老板带小孩,而每个月的收入却只有1000余元。

  201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出版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作为博士生培养的主要形式,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每月交流5次以上的不到5%,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从未与导师交流过,有人甚至从入学到毕业没有见过导师一面。

  对于学集成电路的博士生小刘来说,这段描述对工科生最为贴切。他们从读博开始,就跟了一个“大老板”,这个导师通常一个学期过去也见不上一面;更多的时候,他们跟着“大老板”分配的“小老板”,在实验室里干活,还要带硕士生做实验。

  “大老板专业拉皮条,小老板分配任务,博士生带着硕士生做科研”,是实验室的运行状态。并不是所有导师都能拿到课题,小刘说,“老师没课题,组里没设备,3年没文章,是常有的事。”因此,通常是“大老板”搞到了课题,做不过来,如同承包工程一样承包给“小老板”。

  对于博士生成导师廉价劳动力的现象,教育界早有关注,媒体也屡屡报道,但却改变不了现实。“没办法,大家都要靠课题生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说,“所以,我经常劝那些师弟师妹,一定要在硕士毕业时找份工作,千万别把读博士当成就业的避风港。”(实习生陈竹 记者 周凯)
2#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3-3 09:43:48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博士,找工作反而更难了

  1978年,18名学生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入学;至2009年,这个数字是24.63万人。1981年,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有151个,2007年达到34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达1739个。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

  然而,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博士学位似乎也越来越不值钱了,比起本科生和硕士生来,他们找工作甚至更难。高校里普遍流传着“博士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顺口溜。

  小金8年前从一所重点大学本科毕业,轻松找到了一份杂志社的工作,工作3年后,她怀着不断“充电”的想法,辞职考上了财务管理的硕士生,并选择了硕博连读。没想到的是,如今已近30岁的她,找工作却比本科毕业时要费劲儿多了。

  在屡屡碰壁后,小金终于发现,用人单位担心她在工作不久之后就要结婚生子,即使她不断解释说几年内没有结婚的打算,对方仍愿意选择更年轻的应聘者。“女生求职本来就处于劣势,上了年纪的女博士就更没人要了。”她苦笑道,其实结婚对她而言更是八字还没一撇。

  除了年龄大,就业面相对狭窄也是造成博士生工作难找的一个原因。

  据前段时间发布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调查,有43.9%的博士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上去科研院所的10.8%和做博士后的2.9%,总共有接近60%的博士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教学科研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博士生要想在高校谋一个教职,只能往下走,去比自己毕业院校层次低一些的高校。

  武汉大学生物专业的刘宁(化名)说,自己所在专业学生多、就业难,很多博士选择了去二流学校任教,“二流学校的待遇比一流学校要高,独立学院则更高,甚至给配偶安排工作乃至提供住房。相比较而言,一本学校很难进,进去了也需要奋斗很多年,只有评上副教授、教授了,才能慢慢拿项目,拿科研经费。”

  网络上有一篇很火的日志《博士毕业的去向》,将博士生毕业去向分为7种,其中,大多数是高校任教,俗称“青椒”。论待遇,一流学校“工资2000元以下,讲师待遇,不安排配偶工作,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万~4万元”;三流高校“房屋补贴5万~20万元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授待遇,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年收入4万~6万元”;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元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万~8万元,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论发展前途,“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愿意直博的人越来越少了

  博士生毕业后出路不好,直接导致部分专业出现招生难,特别是愿意读直博的人开始减少。

  近日,在一所“985工程”大学,记者了解到,某文科院系连续3年来,7个人的直博名额竟都只有两三个人报名。而某工科专业的博导也透露,每年的博士招生已经成了自己的大难题,甚至需要“连哄带骗”。究其原因,“工科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本来工作就好找,聪明能干的学生都直接就业了;留下做科研的都不是聪明人,只有一些实在找不到出路的硕士选择留下,或是其他较冷门专业和二三流学校的硕士前来报考。”

  当问及几名学生为何不选择直博时,学生们给出的回答,很多都是迫于经济压力。

  “博士太穷了。”学历史的小张本科毕业后又硕博连读,选择了专业里顶尖的博导作为自己的导师。她帮导师做的事情往往是整理资料,输入电脑,查找档案,报酬却是分文没有。“没办法,导师好不容易才能申请到一个项目,社科基金钱少,数年的项目往往只有一二十万,自己都不够用,哪还会给我们发工资。”

  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调查显示,51%的博士生读博的一半以上费用需要家庭支付,奖助学金、助研收入、勤工俭学、助学贷款、亲友借款等方面的来源十分有限。

  孙白(化名)的专业是英语,她接到的任务往往是翻译,价格是1000字50元。“翻译得头晕脑涨,但老板的活儿又不能不接。”为了养活自己,她在外面接了不少兼职的活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5 10:02 , Processed in 1.4462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