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分
-
- 科币
-
- 工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6-4
|
据媒体报道,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结束,内地17位省、市级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香港大学,北京四位高考“状元”被港校包揽。
考生选择读哪个学校,本无可厚非。但对内地高校,特别是惯于在内地“前排就座”的名校来说,“状元”旁落无疑是一记警钟。从媒体报道来看,优厚的奖学金、有特色的教学、申请出国深造比内地更容易,是内地高分考生舍弃“北清神话”的主要原因。高分考生的取舍,折射出的是内地名校自身建设的不足。
一直以来,名校与优质生源的“联姻”是关乎内地高校、地方政府的硬指标,高分考生与名校配对成功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学校在教育界的排名和声望,也关系到地方领导的政绩。然而,相比于学校和地方政府的业绩考量,高分学生和家长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和发展空间。
客观来讲,港校优于内地名校的三个方面,第一项奖学金用钱就能解决,这对实力雄厚的内地名校不是问题。而教学特色和出国深造机会两项,内地名校就必须从教学机制和教学质量上进行反思了。应当说,像清华、北大这样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名校,培养的各个方面人才千千万万,但面临的挑战仍旧不少。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今世界的人才流动和教育资源供给呈现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有条件的家长和考生更倾向于在全球视野中来审视各所大学。同时,今天考生成长的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内地去国外读大学的人逐年增加,而内地教育部门与高校仍然以单一的考核标准指挥着高考这一出教育大戏。换句话说,现有的教学模式或许能适应过去传授式的教育需求,但在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当代教育需求面前,这些名校显然还没有适应转型。
比照香港高校,反观内地名校,一来在战略上仍然习惯于内部争夺排名的先后,鲜有突出自身特色、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雄心;二来在具体的教学投入层面,又过于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学上的两个极端也深受诟病:一是课堂之外教授与学生缺乏交流,二是导师和学生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这些因素使内地名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内地名校来说,该是时候打破过往成功的惯性思维,放下“养尊处优”的架子,正视与海外高校的差距了。苦练内功、勇于求变,应当是内地高校奋起直追的不二选择,香港高校的“他山之石”,完全可以借鉴到教学中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对于内地名校来说已迫在眉睫。周继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