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6-11-15 17:0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 来源:转自千人计划网 ▽
  有人专门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赚多少钱,结论是他们的收入比芝士蛋糕工厂饭店的服务生Penny基本相当。这些学霸和天才们,与服务生做邻居,而且服务生自住他们合租(虽然谢耳朵确实需要呆子的陪伴)。你看,卑微的薪水、忙碌的身影,不只是中国的博士面临这种情况,美帝国主义也有诶!但是他们视科学如生命,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娱乐了大家这么多年,你能说他们苦逼么?
  为什么读?一种情怀。
  读博士是一种情怀,这是最好的理由。
  其实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你想用高智商碾压大家,你想赚大钱,你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你想完成家人的期望,你找不到工作或者懒得找工作,你想在工作之前生个孩子,等等等等,我不会告诉你读博士是因为博士生可以有单人间公寓的。
  但很多相对功利的理由,到最后都无法支持你坚持下去直到拿学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普遍匮乏,知识分子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种稀缺性重要资源,迅速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恢复高考后的“鲤鱼跃龙门”,成为60后、70后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看到他们的成功,80后、90后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越多就会越有出息,读书多就可以赚大钱。
  而到如今,一切都变了:社会阶级已经模糊,但分层越来越明显,跨层次流动可以依赖于很多途径,读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便捷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信仰坍塌和价值观变化的过程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说法可以分分钟秒杀读的吐血的博士们。
  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欲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情怀,你更有可能获得成功。PH.D是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的简称,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只有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们才能成为城市的公民,才能够拥有选举权,才能思考和谈论哲学,而奴隶并没有这些权力。同为博士的朋友在毕业后感慨,要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成就,最好能有几代人的物质和知识积累,这样你才能够从容而执着地追求真理,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这并不是说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读博士,而是说读博士的人大都对物质需求并不强烈,在马斯洛需求曲线中,他们能够很容易满足温饱需求,而上升到对自我实现价值的追求。当然,这也导致部分博士在后续的求职中“not hungry”,不会对薪酬有着很高要求。
  读出什么?一种思维。
  有答主说博士还要“读”本身就是错的,评价一位博士是否出色,确实不是以其课业成绩为标准(其实博士也就头一两年有课,后面都是在自己做研究),而是以他们的学术贡献为标准的;但“读”这种工作对博士而言必不可少,读文献,读报告,读遍这一领域的各种理论,然后挑出一个“点”来作为你的研究方向。
  除了一些天才(确实存在)而言,读博士是一件很费力的过程。有人PHD其实是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简称,现在的博士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入学标准低,毕业高标准。我有中途退学的师兄师姐、有推迟三年才毕业的朋友,也听说在国外很多人只是通过了资格考试但未能拿到学位,还有某同学的同学直到自己的导师去世都没有顺利拿到学位,默哀。。。
  这一漫长的过程具体可能获得的能力,与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做工程实验,你可能练就了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你做实证分析,经验研究中的沟通调研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做计量模型或者纯理论分析,那么数学功底和建模能力会得到深入锻炼。能力的发展还与你参与的导师课题项目有密切关系,如果遇上一个好导师,参与项目管理工作,那么除了研究能力和报告协作能力之外,项目管理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博士能收获什么?各种能力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致辞中提到:“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没有达不成的妥协。”但对自己而言,这种思维方式的锻炼在我理工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并没有深入体现,反而是在读博士期间才深有感触。我认为,针对“如何思考”的思维训练,应至少包括质疑、创新和深入三种。
  质疑的精神:做研究的起点,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已有结论。很多想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本着“证伪”的科学精神,你需要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研究者的前提假设或者制约条件,并找到分歧,通过客观严谨的分析得出可能不同的观点。你质疑的越是公认的权威观点,你的研究就越有创新性和爆炸性(不过,你发现自己的质疑被驳回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的精神: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有自己的突破。这种创新,是指学术意义上的创新,与一般性的发明创造不同,是在理论上对某个领域的某一点做出一点贡献。现在很多泛泛的博士论文都是走向广阔,但真正的论文应该更追求走向深刻。在博士论文审核与最终答辩的过程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研究的学术贡献在哪里,创新点在哪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问题并定义为一个伪命题,那么你辛辛苦苦的研究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匠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对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以及可能一辈子都要朝着一个方向死磕。越是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自己的所知甚少,越到写作的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研究满目疮痍,需要通过限制条件打n个补丁之后才能言之有据。到了论文写作的最后,都有点神经兮兮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否定之否定,才能获得肯定的答案。其实说实话,真正的博士研究,只有自己更知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别说评审老师,就是导师可能都没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你的创新所在和研究的不足。这种对于极致的追求,反而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匠人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我们所提到的匠人更多强调技术的商业应用和细节更新,而博士追求的是更理论化的知识,这些如想真正实现商业价值还需要或长或短的时间。
  当然,这种思维训练也间歇性导致刻板,偶发严重缺乏社会经验。 《生活大爆炸》第一季中,谢耳朵陪好基友去情敌家叫板,怎么都叫不开门,来个外卖小朋友,把所有房间呼叫按键从上到下按一遍门被打开。一位组织部的老领导,在讲座时提到部门新来的博士不知道帮拿着一摞文件的领导拿东西,也不会主动帮同事们开门、打水。可以说这种缺乏常识或变通精神的状态与学术无关,与人品有关,但不能否认进入忘我的思考境界时会产生一些世俗难以接受的状况。博士期间的一位大牛老师在讲课时都会突然沉默:他陷在忘我的思考中,无暇顾及其它,绝对是一种境界。
  做什么工作?一种尴尬
  凡是不纯粹出于情怀而做研究的博士在就业初期都会遇到一种尴尬。我身边的博士同学、朋友们毕业后去向主要有以下两种:继续做研究(高校、研究所或者企业的研发机构),或者转行进入体制内加入官僚队伍。这可能与我所在的专业和整个学校的政治氛围浓厚有关。海外的博士同学的去向比较广泛,创业、企业、也有女同学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全职妈妈,等孩子大了再重回职场。
  博士也是人,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力。之前跟一位做完博士后进入研究机构,近期辞职进入企业工作的师姐聊天,她认为很多人一辈子就被“博士”这个头衔给锁定了,有了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冠,他们不得不从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但社会认为他们应该去做的高大上工作。自己抹不开这个面子,而且整个家庭都会代表社会向你施加压力,我的一位朋友,七年读完工科博士学位后进入设计院从事研究工作,因老公工作太忙一度考虑全职,她爸爸义正言辞地说,如果你辞职,我就跟你绝交。本就不是因为情怀而读的博士,凭什么在毕业后就没有了重新选择的权利,丧失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呢?
  没有社会经验的博士们,在重新选择职业方向的初次就业时面临着overqualify的窘境。陈丹青说,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同理,很多entry level的岗位,或者说绝大部分初级岗位不需要博士的批判性思维,也不需要逻辑思维和学术创新精神,他们只需要一个人踏踏实实地把事情给做好,不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根据很多entry level的岗位需求,大专毕业生来完成都绰绰有余。一个大专生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请一个书呆子来给我指手画脚?
  而对于中高级岗位而言,行业经验有时重过专业背景。博士生还是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存在社会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如一个本科毕业工作5-10年的熟练工。当你像一尊佛一样被这个社会供起来但又没有人肯为你烧香时,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的。
  继续做研究的国内博士们面临着不被认可的窘境。由于培养方式和把关标准不同,也由于学校不愿意土著们“近亲繁殖”,土著们留下来担任教职的机会寥寥可数,而有限的教学岗位更青睐海归博士们带来国外浓郁的学术气息。其实无论中国美国,初级教职岗位薪酬并不高,所有的副教授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前都百爪挠心,不信你看看项目管理鼻祖写的管理累小说《关键链》就知道了。现在随着教育制度试水改革,国内外的压力和待遇都是类似的。
  最后,早期相当一批土著博士们走上了从政道路,希望能踩出一条捷径走向亨通官场,博士学位曾是一块好的敲门砖,如今已经慢慢趋于狭窄,官场漫漫,现在小有成就的博士朋友们更多的是靠着先天禀赋、校友网络和后期努力,与博士论文真正的方向关系不大。
  这种初就业的尴尬,是商业环境下机会成本的集中表现。尤其当社会浮躁的时候,你会觉得失去了很多机会。当你毕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本科就业的同学已经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了。如果用功利的角度来看。最悲催的就是10年之后毕业的博士,早工作早买房早就业。而现在毕业后经济不景气房价高企就业岗位有限,从经济受益的角度来看怎么都觉得不划算。
  未来的发展:不少希望
  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社会有无数种选择。如果不抱着给人打工、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自怨自艾,并能纯粹地出于兴趣和爱好追求在某一领域走向极致,绝对大有可为。知识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虽然在进入职业生涯早期有各种尴尬,但后发优势非常明显。记住,此时最重要的,不是你沉甸甸的头衔,而是始终保持好奇心,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以及终身的学习能力。不要让你的知识过时,否则整个人就过时了。
  赚钱所依靠的商业嗅觉,与博士期间训练的学术能力是两码事。有人在校期间就通过在全国各地做讲座、做咨询、做教育培训机构等等方式大赚一笔,有非经济金融专业人士通过孜孜不倦地投资证券市场达到财务自由,也有博士毕业后不走寻常路投奔影视圈(是不是赚大钱就另说)。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不但是企业(如万科)允许员工创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已经推出鼓励员工创业的细则条款,如果你的创新真材实料,赶快抓住机会做个弄潮儿。
  不要孤注一掷地认为通过学位学习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博士在读只是你生命中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一个过程,博士只是你在社会上的身份之一,你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是否成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博士学位以及学术能力锻炼,你的家庭、你的性格、你本就拥有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及你的朋友圈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最后,会建议自己的孩子读博士吗?在我们论文答辩前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位同学说,将来一定不会让女儿读博士,让她读完本科就好好的嫁人去,太摧残了。而在毕业几年后回首相望,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独特体验,甚至是一种很美好、很有成就感的体验。对于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这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通往科研类工作的前期思维训练,我不再会像我的长辈一样对博士学位如此看重,也希望他能够真正地出于一种情怀、一份信仰而选择或者不选择这份学业。其实,不只是研究需要情怀,现在哪种工作不需要一腔热忱和对事业的信仰呢?
  请再看这个You and Your Ph.D.的文档,作者是Matt Might,其中专门写到What is a Ph.D.? (原文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Imagine a circle that contains all of human knowledge:
  首先,想象这个圆代表人类所有的知识
  
  By the time you finish elementary school, you know a little:
  小学毕业的时候,你知道了很有限的一点知识,就是那个蓝点
  
  By the time you finish high school, you know a bit more:
  到了中学毕业,你又多知道了一点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you gain a specialty:
  拿到学士学位的你,有了专业的偏向
  
  A master's degree deepens that specialty:
  硕士学位让你更加专业
  
  Reading research papers takes you to the edge of human knowledge:
  阅读研究论文让你明白人类知识的边界所在
  
  Once you're at the boundary, you focus:
  一旦你身处这一界限,你会有自己的专注点
  
  You push at the boundary for a few years:
  你需要在这个边界努力数年
  
  Until one day, the boundary gives way:
  直到有那么一天,你突破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And, that dent you've made is called a Ph.D.:
  这个突破点又被称为博士
  
  Of course,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to you now:
  当然,此时你眼中的世界已然与众不同
  
  +
  So, don't forget the bigger picture:
  所以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上面这碗鸡汤浓度相当高,就不多说什么了。博士学位只是你曾经高度专注于某一学术领域并且取得大小不一成果的证明,博士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批人,他/她看的文献,做的ppt,写的大小论文,熬的夜,晚的婚晚的育,付出的各种努力和将来有多高的收入显然没有必然联系,这道理放在演艺圈也一样。
  四十年前,关于早期冶金史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上Science的,这个领域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人类知识的边界,原来知识的边界变成了知乎上随便哪一位都可以聊上几句的内容,这正是包括博士和博士生们在内的大波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
  所以呢,无论他们身在哪个领域,博士生们每天都忙着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要善待他们呦。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2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天山雪莲 发表于 2016-11-16 12:26:18 | 只看该作者
心情复杂了,怎么选择靠孩子自己,但担心前途。
3#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6-11-16 14:57:17 | 只看该作者
博士之问: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2016-11-16 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她掰着手指头算,在北京买一个小书房的钱足以在老家广西小城买下三室一厅的宽敞房子。

  因为不能按时收房,她找了一位社会经验丰富、满口京片子的“土著”,扮成法务人员一起去交涉。她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她从来不敢跟学生聊房价,但那天,她十分想告诉那个女孩,“同学想读博吗,先买个房吧!”

  女博士陈盈想要有一间书房。寒窗苦读数十载,她对书房的渴望,超过女人对摆满漂亮衣服和鞋子的衣帽间的憧憬。但在均价五六万元的北京,拥有一间哪怕只有10平方米的书房,对陈盈来说都极尽奢侈。她掰着手指头算,这笔钱足以在老家广西小城买下三室一厅的宽敞房子。

  去年夏天,陈盈拿到博士学位,在高校谋得教职,老公在北京工作。结婚后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在北京买房安居。像很多年轻人的“6+1”买房模式一样,小两口及双方父母倾尽所有积蓄,凑出首付。

  “你付出了多年的努力,终究没有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陈盈一直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靠着勤奋和在学习上的天分一次次打败对手,跻身名校。

  但当发际线和理想一起衰退时,在埋首还房贷、找工作、相亲生子的繁冗日常里,她和她的一些同学意识到,名校的录取书不再是跨越阶层的通关卡,年少时抱有过闪亮生活的愿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了。

  看房

  陈盈相信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那句名言:女性要从事写作,需要每年500英磅的收入和属于自己的房间。

  她从初中开始住校,直至今天。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还是要住在宿舍里?

  自从进了天津一所985高校教书,单人宿舍的环境好了许多,有一米高的书桌、小衣柜,以及一张一米二宽的床——上面摆着床上书桌,这是住宿生涯的标配。女生喜欢架着它看书、用电脑。她换了一个又一个,终于用上了最贵的那种电脑。

  她迫切地需要一间书房,做研究、写论文,以及装下她的300多本书——一个4米宽,2米高的书柜足够了。

  步入职场后,买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同事有的早早买了别墅,升值了几百万;有的在朋友圈晒出买房的协议证明,让陈盈有种紧迫感。当初从四川大学读完本硕,来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时,她看着疯狂的房价曾一脸不屑:“这么贵,谁会买呀。”后来,她一次次被现实打脸。

  周围年龄相仿的80后同学要么已经在北京买了房,要么和陈盈一样准备买房。尽管,大家都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体面的工作,但在买房这件事情上都必须依靠父母甚至是全家亲戚的大力支持。

  这些自幼在家里备受称赞,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到了而立之年却要啃老,陈盈觉得愧疚。“不说我给家里带去多少钱,但至少不能压榨,现在这个底线都没有了。”

  老家曾是广西海边的小城,世代安宁,这些年随着港口的建设逐渐崛起,父母房子旁的公路上,多了许多运输车辆。陈盈的妈妈有些神经衰弱,不堪其扰,本来打算换套房子,但最终决定把钱给女儿凑首付,旧家只是装了套双层玻璃。

  北京是一个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大都市,短短几年时间里,陈盈不再觉得住在一个每天花两三个小时上班的地方很远;也不再认为那些20多年房龄的房子老得没法住人,在北京四五十年房龄的房子依旧价格不菲。她正在被这座城市的现实改造、重塑,以至于要去买那些比自己原先的认知,每平方米的价格多了一个零的房子。

  一开始,陈盈的老公并不同意买房,他用一系列数据和理性分析告诉妻子,房价太贵了,首付的钱用来买理财产品能赚更多的钱。

  “他去年说我想买房的心态很病态,今年他就被现实狠狠打了脸。”可能是出于女性“筑巢”的天性,经过不断的争吵、妥协,陈盈说服了丈夫。因为房价一轮一轮地疯涨,“现在所有的老公都对当初哭着喊着买房的老婆感激涕零。”

  他们看来看去,在北京只有南边的房子还能交得起首付。但不管是当年砍人的菜市口,还是埋人的陶然亭,附近都是豪宅了;本地人印象较好的房山、亦庄也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这里的南边指的是各种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城中村聚集的地方。环境差,价格相对便宜。

  从夏末看到秋初,天越来越冷。每个周末,陈盈和丈夫坐在中介的电动车上,迎着北京隆冬凛冽的寒风穿行于小街陋巷中,寻找合适的房源。

  她至今记得看到大片的荒原,形色各异的垃圾山,以及长到腰高的杂草,“我觉得那是发生刑事案件的地方,千万不能住在这里”。

  还有文化用品批发市场中,早晨六点卸货的车轰鸣,方圆几公里内都能听到撕透明胶带“刺啦刺啦”的声音;城中村旁的街道,周围搭了很多棚户,井盖上泼满了污水,鸡和野狗疯跑,他们一度怀疑自己穿越到小县城,眼前不再是人们心心念念的北京。

  “我有点魔怔了,熬夜在手机上看挂出来的房源,一看就到凌晨两三点,周末拉着老公看房,发脾气,很焦虑,在被拒绝后坐在自行车车座后面号啕大哭。”之前没看上的房子,两个月后每平方米涨了四五千元,又变得买不起了,他们心急如焚,既想赶紧买,又不想放下在小城市住久了的心理要求。

  远在老家的父母也没闲着,陈盈每看一个房源,他爸爸就在全景电子地图上放大、放大,仔仔细细地研究周围的环境,然后告诉女儿,“这个环境这么差,你怎么能买呢?”在父母眼里,四五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那得什么样呀?

  在广西的陈盈父亲对于看房十分自信,单位里的年轻人一买房,一定会拉着他去看看,“楼层这么低,下面就是垃圾桶,不是臭死你?”“这块地是洼地,钢筋这么细,不结实。”“这个户型不好,假通透,厨卫不对门。”

  女儿决定买房后,父亲特意在假期里对她进行了看房培训,但等回到北京,陈盈发现这些统统用不上。但凡看得上的,稍有犹豫就被人抢走了。他们曾看上一间装修不错的房源,本着大决定一定要过夜的原则,打算第二天再签,结果过了一晚,房子已售出。

  “我爸妈活到50岁,发现自己的人生经验在这里根本不适用。”陈盈说,爸妈很伤心,觉得自己的钱赚少了,再多赚一点就能给女儿买个更好一点的。

  她有个同学,算是村里的首富,卖掉老家的房子也才凑出30万元,“你说,这个钱放在北京能干什么呢?”

  买房

  经过不断的寻觅、纠结、妥协,陈盈终于在年关将至之前买了一套旧公房,88.9平方米,首付100多万元。房子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楼道里还保存着可以从楼上倒垃圾的老式管道。

  他们买了没有电梯的六层,陈盈的妈妈很心疼,担心女儿以后怀孕了还要每天爬上爬下,但当得知同样户型的房子低楼层要贵200万元时,妈妈说,“还是爬楼梯吧。”

  最初看到铁管楼梯栏杆、牛皮癣广告和破破烂烂的小区环境,陈盈心想:“这么差的房子,总该让我们讲讲价吧?”

  戴着眼镜,一脸学生气的陈盈小两口毫无讲价经验,“傻乎乎地告诉人家,我们只有这么多钱,你能不能卖给我们?”原房主是一对退休职工,京城“土著”,儿子、儿媳妇也都在北京工作,没有谈价的余地。

  最终双方还是签下了购房协议,约定半年后交房。至此,陈盈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完成,她却没有感到高兴,而是深深的疲惫和厌倦——这么大笔钱花得如此艰辛、如此令人不悦。

  一个师姐告诉她,在北京买房,没有谁的经历是愉悦的。这句话在此后被反复证明。

  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交房日期也快到了。陈盈三次打电话确认,对方都说没问题。于是,在约定的日期,陈盈的丈夫一个人带着相关材料来收房。原房主一家都在,突然宣布今天交不了房。因为他们买的新房橱柜不能按时上门安装,所以需要多住一个月。当时,陈盈正在家乡陪父母,听到消息立马起身奔回北京。

  他们重新翻阅了购房合同,上面清楚地写了逾期不交房,要赔付千分之十五的违约金。而过户和物业交割手续都已办完,从物权角度上说,这个房子已经属于陈盈。

  他们跟房主沟通,希望对方看到高昂的违约金后,能早点把房子交出来,但房主的儿子打电话说:“我们自己的房子,爱住多久就住多久,凭我们家在北京的势力,卸你胳膊卸你腿跟玩儿似的。”

  陈盈感到奇怪,为什么之前一直说能按时交房,到了交房当天突然反悔呢?她上网一查,才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北京的房价不断上涨,每平方米涨几千一套房就能涨几十万,很多房主在交房时感觉自己卖亏了,就会占着房子不搬走。而她半年前买的这套房子,保守估计也已经涨了50万元。

  她在高校的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老北京”要脸面,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要买房人加钱,于是,就拖延交房时间,憋着买房人自己提出多给钱。

  陈盈两口子先是动之以情,诉说两个年轻人在北京打拼多么不容易,北京房租多么贵,家里为了这套房子借了多少钱等等。但对方无动于衷,陈盈的婆婆听说后,十分气愤地跟他们说,“你们怎么能示弱呢,应该示强啊!”婆婆立马给中介打电话施压,“别以为我们是外地人好欺负,能在北京砸几百万买房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家!”

  各路亲朋都来支招,装修公司的师傅说“我给你拉一车民工来帮忙”;陈盈老公在北京的媒体工作,朋友建议“扛个摄像机过去,然后打110,有媒体在,很快会给你解决”。后来,他们找了一位社会经验丰富、满口京片子的“土著”,扮成陈盈丈夫单位的法务人员一起去交涉。

  这时原房主家说话最有分量的姑姑出面了,陈盈祭出“大杀器”:“你侄子之前威胁我们‘卸胳膊卸腿’的电话已经录音了。”同学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姑姑吓了一跳,出面“主持公道”,斥责了侄子,最后恭喜他们乔迁新居,还跟两口子握了握手。

  这一场买房风波终于以一种颇为戏剧化的场面收尾,陈盈经过十多天的折腾,已经精疲力尽。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她深深叹了一口气,“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真正碰到要解决的问题,却那么无力。”

  她感觉,周围的世界不再是好学生的天下,“小时候因为成绩好,所有人都惯着你,我们得来东西太容易了。”

  买完房之后,陈盈希望房价赶紧涨,“跌几万元我心里都受不了,因为我们在付利息。”没买房之前,每平方米涨1000元,她都心痛得不得了;现在,涨了四五千元,还嫌怎么才涨这么点儿。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打开手机看看上涨的房价,人会开心很多。

  她说,这种快乐像在一场没有认真准备的考试中拿了高分,完全是意外之喜。但从小,她被灌输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改变命运。

  小升初的那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陈盈考上了重点中学,一件是她变成了近视眼。

  当年她在床上支个小桌,在最艰苦的时候告诉自己:你现在努力奋斗将来就会有书房。后来发现,奋斗了这么多年,读了几箩筐的书,却离书房越来越远了。

  陈盈的博士同门师兄在犹豫了一年之后,终于决定离开北京。他原本在北京一家国内顶级刊物工作,平台很好,但月薪只有五六千元,其中一半要用来付房租。师兄决定南下,去一所普通的高校,虽然平台小了,但新单位给他20多万元的安家费,外加每平方米3000元的购房优惠。

  还有不少同学毕业后拿着博士学位去北京的中学工作,原因是中学有希望解决住房。

  师兄离开的时候,导师很生气,但仍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的难处我知道。”导师在2005年来到北京,一直觉得房价贵没买房,蜗居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小房子里,他和老婆都喜欢看《梦想改造家》这类节目。直到去年,导师才在六环外买了一套房,但因为不会开车,一直没人住,“他在北京这么多年,混到了博导,还是没法把父母接来住。”

  “有时候失落的不只是我们这群外地人。”陈盈有个闺蜜,打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长大,院子里种着梧桐,有她无限的儿时回忆。后来因为全家人都想住楼房,就把院子贱卖了。现在,闺蜜两口子经常夜骑自行车,来看一眼院子。闺蜜的丈夫学建筑设计,一直想开个民宿,他跟老婆说,“我们努力奋斗,有一天再把这个院子买回来!”

  “永远不可能了,吹牛吧。”陈盈也觉得伤感,但还是又加了一句,“永远不可能了。”

  陈盈的师兄决定走了,作为一名文学博士,他研究了多年鲁迅。他最后能做的,就是选择在鲁迅离开北京的日子,离开北京。

  教书

  买房只是社会给陈盈上的第一课,走出校园后,她发现,很多课只有“社会大学”能给予。

  她迷恋校园,认为教书是一件“自由而有尊严”的工作。她在课上给学生放郭川读的诗《海,海和海》,她跟学生讲,“我们有农耕文明的诗歌,曹操那样的枭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站在岸上欣赏海洋的,很少有人站在海洋中心跟风浪搏杀。”

  她很希望讲台下二十来岁的学生,那些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在有一天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后,能像郭川一样,有勇气追求下去。

  但现实总是抢先展示它冷酷的一面。有女生在课后找陈盈咨询,说自己爱好文学,也想像陈盈一样读博士,要做什么准备。说完学习上的准备后,她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我告诉她,读博士很长时间会没有收入。”她从来不敢跟学生聊房价,但那天,她十分想告诉那个女孩,“同学想读博吗,先买个房吧!”

  陈盈极力克制自己的焦虑,怕传染给学生。学生们评价陈盈的课,有趣不无聊。在跟手机抢注意力的争斗中,陈盈总能赢。

  但有一次一位学生的话把她说哭了,“陈老师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和下课铃声响起后,是忧郁的。”

  “工作的第一年也是买房曲折的一年,生活诸多不如意,我特别怕影响学生,但还是有人看出来了。”陈盈说,我们总在扮演别人眼中的角色,一说是博士,应该是理性的、知性的;一说学文学,应该是风趣的、幽默的。“别人觉得你是这样的人,其实你并不是。”

  陈盈靠一种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愿望活着,艰难重重。在获得这份教职之前,她和三个女博士在首都体育馆的大型招聘会上投了20来份简历,“凡是符合年龄要求的都投了”,没有一个拿到笔试通知。

  “我的成绩很好,本硕博985,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怎么就没人要呢?”她的导师也感到奇怪,拿着她的简历说,“除了是个女的,没什么可挑剔的。”他后来亲自把陈盈引荐给上海的一所普通高校的副院长。副院长直截了当地回复,“不好意思,我们只招男生。”

  她去投中学、技校、出版社、学术网站,统统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陈盈硕士毕业找工作时,银行、电力、电网这些“好单位”,“很顺利进去”。

  即便想“委曲求全”,也行不通。陈盈曾进入北京一所中学的最终轮面试,二选一。“要了硕士,没要我”。那所中学有位好心的学妹告诉她,“你讲的东西我们都没听过,应该看看考纲,中学生跟大学生还是不一样的。”

  这种错位感时常发生。陈盈的一位同学,是文艺学女博士,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家考公务员。现在做会务,每天的工作是布置场地,周围是喝白开水的阿姨,看股票新闻的大叔,还有讨论“双11”该淘点啥的同事。那双习惯了写论文的手,费尽心思想写出好看的公文来,“感觉她过得不开心,朋友圈有时发鸡汤,有时发牢骚”。

  女博士们忙着投身高速运转的社会齿轮里,不管自己是不是那颗合适的螺丝钉。

  “大部分女博士毕业后都去做博士后,因为实在找不着工作。”陈盈曾遇到一位做了两年的女博士后,烫着长卷发,叼着烟,学校出台了严苛的科研标准,达不到就得离开,而她已经32岁了,“备受歧视”。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家用人单位都明里暗里地问陈盈,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二孩政策放开后,很多读书期间生完孩子的女博士,也有压力了。”

  女博士毕业后,通常已经30岁,婚姻问题咄咄逼人,买房生子紧随其后。陈盈的同学,“长得特别像人们心中女博士的样子。”她35岁,看起来却像45岁,头发白了,脸上很多皱纹。一直未婚,别人在她面前不敢提恋爱这件事,陈盈每次看到她都很心酸,“一个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呢?”

  一开学术会议,男博士们都在研究课题,女博士则聊多大生小孩,痛诉“血泪史”。但在科研压力下,陈盈不敢轻易生孩子。“如果各方面条件具备了,孩子是个宝贝;如果生活都没理顺,那就是个累赘。”

  她也深感孩子的世界可能出生就注定了不一样。有个师兄,从山沟沟里考出来,他当年落榜多次,但不停地考、不停地考,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最终上了大学,通过努力同样能够赶上城里人。

  等到师兄有了孩子,才发现,他的孩子和老家的孩子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那个世界跟你隔着,怎么赶都赶不上。”作为大学教授,他的女儿刚上幼儿园已经能把希腊神话讲得非常顺溜,接触到的世界决非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能比。

  “以前,贫寒家的子弟可以通过勤奋弥补的差距,现在再也弥补不上了。”

  如今,陈盈的人生进度条在稳步向前推进。她最终幸运地进了一所985高校教书,也早早地与自己的大学同学结了婚,虽然她要因此将生活掰成两半,四天放在天津,三天留给北京,并且承担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六年内如果评不上副高职称就要走人。

  她不知不觉地已经走入了社会的系统,人们注重回报,关心现实利益。很多学生会下课跟她套近乎,他们看起来聪明、自信、见多识广,高中就开始读海德格尔,读康德,拿着苹果手机在课上咔咔拍PPT,下课后给老师写邮件报姓名和学号,说自己要出国读书,希望老师给个高分数。

  “我收到过很多说自己要出国的邮件,却只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找我,并不是要高分,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分数。他想要奖学金,其他成绩都很好,如果这一门也考得好,就能安心地回家过年了。”

  房子外的精神空间

  本科的时候,“未来”对陈盈来说还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她幻想着自己以后将在外企上班,住在离工作地点很近的公寓,节奏快,压力大,报酬高,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板上,啪嗒啪嗒,雷厉风行。

  现在,有时下课晚了,陈盈在7-11便利店买个便当,走在无人的小路上,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总要咬牙顶住呢?就像一个被拉得疲惫不堪的松紧带。从小地方到大学,需要绷,硕士时,继续绷,绷到博士毕业,进了高校,还要绷。

  “我为房子魔怔,不是我很想在北京买房,而是我这根弦要断了,为什么不能让我有个歇脚的地方?”沮丧至极的时候,她也会想“我这样的家庭条件,是不是不该买房。”

  她曾努力克服买房的焦虑,用前辈的故事激励自己。读本科时,学校有位敦煌学泰斗,没有宿舍,他就住在夫人的宿舍里。夫人是教音乐的老师,每天很多人来唱歌弹琴,他在旁边支个小桌子写字,钢笔的头裂了一个口,歪到一边去了,他用手拨回来,接着写。

  “我有时觉得,中学时候老师、家长灌输给我们的三观有问题,把人的成功具体化成很多标准,比如在哪里工作,收入多少,有房有车,但其实成功应该有很多不一样的定义吧?”

  陈盈的导师说,虽然现在买不起大房子,但做学术的好处是“心中自有欢喜事。”

  “在专业上,提出独到的有价值的看法,推陈出新,即便大冬天窝在被子里读书也开心。”这是属于陈盈的快乐。她在书里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远比繁华的北京大得多。

  “一百年前的女性还在裹着小脚,而我已经能够在大学课堂上讲课了。”陈盈说,有的同学喜欢天文学,把得失放到浩渺的宇宙,放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里,渺小得不值一提。

  她身边,身居陋室,但“心中自有欢喜事”的例子不少。陈盈的闺蜜两口子,住在一个大开间,局促狭窄,每天晚上老婆开灯加班都让老公睡不好觉。有一年冬天,老公看到窗外的落叶很美,就收集了一把放在家里,老婆开玩笑说,“我们家又少了一平方米。”

  他们喜欢在晚上绕着故宫骑自行车,说角楼很美,地下通道的坡度刚刚好的舒适。后来他们又买了电动车,为了在秋天阳光好的时候,带着篮子去野餐。他们很早之前就摇到了号买了车,却因为堵车很少开出去。

  父母想让他们攒钱换更大的房子,他们却更愿意花钱买老式的手摇放映机看电影。陈盈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到热门的“文艺圣地”拍照,营造一种自己是文艺青年的错觉。闺蜜两口子衣着普通,老公是典型的理工男打扮,他们不会把放映机和野餐发到朋友圈来让大家点赞,只有三五个密友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骨子里的文艺。”

  只是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陈盈看到她出身优渥的学生,喜欢摄影,喜欢骑行,却很少有人写诗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写诗这种最廉价的疏解方式不再像80年代一样,流行于校园。如今倒是打工诗人层出不穷。“到了物质生活这么丰富的今天,精神生活反倒成了奢侈品。”

  她看话剧时发现一个现象,通常晚上九点半话剧还没结束时,有一半人就离开了,一路小跑赶去地铁,“你能想象他们坐在那里的时候都是坐立不安的。”去年,北京统计局首次发布北京环路的人口数据,有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住在北京五环外。

  陈盈决定,把新家采光最好的房间当作书房,9平方米,理应是个主卧。关于这间书房,她曾有过很多设想:客厅可以是美式乡村风,有蜂蜜色的实木家具和仿古砖;但书房一定要简约日式或者北欧风,木头保持原来的颜色,微风把窗帘一吹,看着心静。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盈为化名)(记者 杨杰)
4#
绿草 发表于 2016-11-16 23:14:17 | 只看该作者
读博有什么错,只是房价太高。博士学校应该给过渡房,或公寓。还是对教师地位不够重视。
5#
日丽风和 发表于 2016-11-17 10:13:46 | 只看该作者
读博时的艰辛付出和对读博后美好愿景的憧憬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确实难以承受。
6#
trueturn 发表于 2016-11-18 11:02:46 | 只看该作者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采用,谢谢!
7#
麦客 发表于 2016-11-18 17:11:29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的家长,请你们布置一个作文或课题——《如果房子没涨价》。
真该细细想想呢。
8#
黄土 发表于 2016-11-26 20:52: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高房价摧毁了爱情,摧毁了理想,摧毁了自由!!
9#
绿草 发表于 2016-11-27 19:31:00 | 只看该作者
高房价让部分海龟望而却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7 21:13 , Processed in 2.1963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