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自上世纪30年代安阳发掘以来,中国青铜技术始终是国际学术热点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长期开展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在夏商周金属资源产地与流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发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金正耀教授撰写的《“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深入探讨了金属资源与二里头青铜技术起源的关系。该文引发考古与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并由首家中国历史学英文期刊《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全文翻译出版。
二里头青铜文明的诞生是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金正耀教授由全球史视角分析了二里头青铜文化的特性。与旧大陆其他地区青铜主要被用于制作工具、武器不同,青铜在中国更多地被用于铸造礼器,以满足建立和巩固国家权力及社会秩序的需求。
从技术角度来看,欧洲较复杂的青铜生产技术主要是使用失蜡法制作神像或人像,后来则走上了制作纯粹美术品的道路;中国则普遍采用更为复杂的泥范组合方法大量铸造青铜礼器。二里头青铜礼器与新疆、甘青等地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普遍出现的小件铜工具和首饰完全不同,前者展现出全新的金属技术和器用理念,而后者则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在东方的延伸。
因此,二里头青铜文明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与经欧亚草原东传的铜金属知识或有间接联系,但其创新发展则形成中国青铜时代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