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08 ) |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丰富校园文化氛围,9月23日下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段怀清教授应邀在东区第五教学楼5207教室为科大学子做《惊回首,汉语中文的世纪之变——“西学东渐”与汉语中文的近现代处境》主题报告。全场学生都认真聆听,与段怀清教授积极互动。本场报告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燕老师主持。 段怀清教授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中国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白蛇传》《梁祝传奇》《孟姜女》《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著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等。 段教授首先从国学大家马一浮老先生到浙江大学任教讲起,学习中国的知识,首先要“起信”,不能带着怀疑。章太炎先生曾说过:“不读经无以自处,不读史无从爱国。”知识,不仅仅是西方的数理化,还有我们中国独有的知识。小到族谱、地方志,大到国史,都是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中国人的科学意识更新进程其实分为三个阶段。”段怀清教授说道。晚清时期人们西学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宗教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表现了晚清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则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学问为核心。晚清时期中国面对外国列强侵略,一步步沉沦,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科学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功利性。 以学生们熟悉的《孔乙己》小说为例,段怀清教授以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向师生们剖析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晚清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知识、思想、价值所出现的矛盾、混乱状态。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下,各种新思潮在中国迭次兴起,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变化在文化领域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与晚清新知识运动,以及清末的“两废”、“两兴”。 当下的中国,应该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本土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靠每一个人,单薄的文化理念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广博的人文情怀。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不能只有黑头发、黑眼睛、黄头发,更要有中国心,要看你是否拥有中国的知识、信奉中国的价值、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这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与出生地无关,与血缘无关。段教授希望未来中国的知识图景是中学和西学真正交融在一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永远只是西学的学生,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只有中国学者在西学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西学领域留下中国名字时,中西学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 本场报告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段教授通过丰富确凿的史实,学贯中西的视野,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次报告会由教务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举办,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暨“科技人文讲堂”系列之一,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教务处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ustcj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