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对我国教育的几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无伴奏    时间: 2010-10-7 16:17
标题: 对我国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发展似乎成绩斐然,大学变得不可思议的多,上大学变得令人匪夷所思的容易,十分的热闹。但静静想一想,为什么教育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并没提高?为什么教育腐败、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的学术论文抄袭如此广泛的被学者们接受?我们是教育大国、科研大国吗?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
   应该对教育提出几条诊断意见了。一是关于中小学教育。必须重组教育资源,公办教育应当是低收费或不收费,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择校。私立中小学收费可以适当高一些,由家长自由选择;高等教育必须停止自学考试,停办任何形式的独立学院;必须重新设置博士点,重新进行教授职称的评定,要实行最严格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及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博士点只能少而精,以研究水平及研究论文说话,不应当人为评定。论文自然科学以在国外公认主流期刊发表为主要评价体系,人文科学可辅之以在国内公认权威期刊发表为准。
作者: 透望远尘    时间: 2010-10-7 16:33
顶!多了,烂了,垃圾就多了。正在考虑垃圾回收问题,垃圾发电,垃圾再生...等等等,科学家们好啊好好思考
作者: 风铃草    时间: 2010-10-7 17:16
呵呵,其实教育部早知道,就是深陷其中,不愿意改,或者改了可能还要麻烦。
作者: 艾馨    时间: 2010-10-7 20:51
据报道: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超过了美国,在整个总规模上居于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据预测,我国18-22岁人口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900万人左右,即使高教规模小幅扩展也能使毛入学率达到40%,届时将相当于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平均水平。
   中国是个教育大国,但如此办学模式,恐难成教育强国。搞大学扩招,可分流就业压力,可拉动内需,低成本高效率,这可谓是中国特色。赞成楼主的观点!清理门户,抬高门槛,把学术精英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区分开来,公费和私立并举,多元化、差异化。让孩子们自主择校,自由择业,放飞理想,行行出彩!
作者: 听翠    时间: 2010-10-7 21:42
教育实业实在不是象牙塔,和社会连着呢。
作者: 天高云淡    时间: 2010-10-7 21:51
思考的深了!
作者: jhx    时间: 2010-11-9 09:42
“易进易出”改革为“易进难出”
作者: 皓月蛙声    时间: 2010-11-10 15:51
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的改革、创新等有一条规律:刚开始暴风骤雨、铺天盖地、齐声合唱。。。。政策遇到人去向和利益问题就让路。。。公家给私人让路。。。。最后,也改了,总结了。。。。若干时间后,又整合,又有人走老路,仿佛又要重来,但名词、口号换了。
作者: 西望凉州    时间: 2010-11-10 22:34
说实话,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问题更多,更加难以挽救,但是并不是无法挽救不可挽救啊。。。。。。
作者: 沙子    时间: 2010-11-10 23:17
不懂的路过~~~~
作者: 秋叶hxx    时间: 2010-11-11 06:19
本帖最后由 hxxtzy 于 2010-11-11 06:21 编辑

在有些地方自学考试的人数比高考的人还要多。看到那报名的地方真是人山人海!好多都是在校学生。
作者: zdy    时间: 2010-11-11 09:06
科学家们准备成为教育家了,好哇。
作者: lao90286    时间: 2010-11-11 09:59
科学家们成为教育家
作者: 黄鹤楼    时间: 2010-11-15 08:33
科学家们成为教育家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0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2
接着转贴

大学这间公司最“妙”的地方是,它既是公共服务,又是产业经营;它既面向社会,又针对个人。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它是投资,却并不保证你的回报。

  “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控制,教室里不要有黑暗的挖苦。老师,放过那些孩子……”平克·弗洛伊德在音乐专辑《迷墙》中这样愤怒地唱道,那是1979年。

  放到如今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这些激进的话语已经不太合适了。高中以前,或许还有学生苦闷地处于墙内;而一进入大学,整个环境早就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个商业目标运转起来——如何把学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我们的大学更像一间公司,无论好坏。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3
一个高三学生如果有幸连续看过这十多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一定会晕掉。十多年来风水轮流转,各种热门专业层出不穷,如果大学是公司,那它们就是深圳华强北那些山寨手机厂商,iPhone流行时就做HiPhone,什么流行就一窝蜂仿它、山寨它、做滥它。

  早些年流行经济类专业,各个大学学院纷纷开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应用经济学等等;后来又流行法学,人人都想着进公检法,过“律考”;接下来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广告学、市场与营销等市场管理专业;没几年风头又转到了IT行业,于是计算机类学科汗牛充栋;然后是影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类专业挤破了头,连工科院校都敢设影视学院;最后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艺术品投资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物业管理、动漫设计等面向新时代的专业热得烫手。

  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可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没有后台你想都别想。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学表演的如今连潜规则都不一定捞得上了,转年又有一茬水灵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视编导想去电视台?你等着去当栏目聘的编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递公司,电子商务在淘宝卖外贸货,动漫设计的要么在熬命,要么在画山寨动画。唯有房地产红旗不倒,如果你运气好早点去卖楼,你就算赢了。

  十多年的大学专业热潮,每一次大学里的专业热潮之后都预示社会上这个行业的烂掉。你必须相信这一点,当下最热的专业,等你毕业的时候一定会烂掉,中国的大学有这个能力。因为它们是山寨公司,它们看重的是“快速反应能力”,谁能短平快地抓住热点,大量吃进原料囤积,迅速做出仿版,就算战略上的成功。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3
你总算入学了,来到学校之后你才发现,你所在的校区居然离照片上那个著名的学校大门有几十公里远。这还算好的,要是你在挂着一个城市名前缀的校区里,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图才能览其全貌。

  现在的大学流行开分公司,所有大学都到一个地方去开子公司,于是称作大学城。整合资源、辐射效应、集约模式、融资管理、引领发展、促进转型,这些在大学城建设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就如同商业教科书。大学既然是一间公司,大学城自然应该是一盘生意,这盘生意的体量大得惊人,占地动辄几十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平方米,投资金额是天量,流水账目自然也是天量。

  有知名大学的生意好做,没有知名大学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当地二三流学校与外地知名大学联办分校。对于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资,对于外地大学则算是拓展业务。负责一点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师飞行执教,算是连锁经营;不好的则是自生自灭,留个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权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学公司的生意还有一种是兼并。院校合并算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盛事,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学,专业性大学合并升格为综合大学,理工大学有人文学院,科技大学有影视学院,更不用说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医学院。合并风潮据说目的是为了集中师资力量、加强学科水平,为合出几所世界级大学而努力。最高目标自然是全国合为一所大学,如此一来,世界大学排名榜必然会有一所仰之弥高的中国大学,再不济,学生人数也是世界前列。

  兼并重组到最后,难道就是公司运营手法的尽头了?不,大学们不久后一定会发现资产剥离、拆分上市其实是资本运营的更好办法,这样合并的大学又可以拆开来各自挂牌,再来一次资产评估、征地搬迁、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院系学科调整。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4
既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学这间公司运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后它的资产负债表却如此不堪入目。

  大学负上巨债已经不是新闻,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校都欠下了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债务,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4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

  这真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噩梦。但好在大学这间公司,有着不同凡响的翻身策略:“扩招负债,卖地偿还”。以平价征得的教育用地,再以数十倍的价格拍卖出去,偿还债务不成问题。别的公司负债搞到破产,大学这间公司负债还会微赚。

  也有大学校长提出,因为“大学不印钞票,也不卖产品,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才,但是大学人才送出去是不收费的……培养的人才是无偿供应给社会的”,所以大学的债务应该全社会承担。有总经理如此,董事局主席当笑而不语。

  大学固然不印钞票,可学生们的钞票却是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多口号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执行得最有力的,这直接就意味着学费连年上涨,扩招年年实行。大学这间公司的生产方式本来就特殊,先收钱,后办事,赢得口碑继而趋之若鹜。如果,学生进大学要交学费,毕业后有公司买走还要花钱,如同机场高速公路一样,进出都收费,那真算是一大经营创新,世界企业史的一朵奇葩了。

  大学这间公司美妙的地方是,它的收入既来自政府拨款,又来自学费等自创营收,它的产出既算是公共服务,又算是商品。这样哭穷、赖债时两头都有道理,排列组合一下有不少选择可用。所以我们看到,既有校长呼吁增加拨款,又有校长抱怨学费太低,硬件不够时怨钱少,就业率低时怪社会,负债时它说自己公共服务,收钱时它又成了产业经营。

  当然,最美妙的还在于,它永远不用对资产负债表负责,永远不用对股东负责,永远不用对产品质量负责,永远不用对客户负责。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以纳税人的身份已经为这间公共服务公司缴过税,再为子女入学向这间经营性公司交一次费,然后毕业就业再由自己解决,最后它负债还要所有人一起承担。

  即使这样,我们也永远看不到它的账单。
作者: 趵突泉    时间: 2010-11-15 09:24
没有哪间公司的新闻比大学这间公司更像娱乐新闻了。

  这里有学术抄袭,从博导到校长,学术抄袭新闻的频发程度比起音乐圈歌曲抄袭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有男女关系的潜规则,从艺术院校到外语院校,年龄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视圈来也不遑多让。这里有骂战,有炒作,有勒索,有杀人,有指桑骂槐,有暗箱操作,这里不仅有情色故事,居然还有推理小说。

  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新闻总是能上网站新闻头条——猛料迭出,随便拎个元素出来就是上好的标题。

  历数一下近年的大学,从招生、教学、考研、学术、收费、征地、贷款、就业乃至师生关系、校园生活、社会活动,无不是丑闻连连。一间公司做到整条生产线从头到尾全都有新闻亮点,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培育的经典案例。

  一名学生,自入学到毕业,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产品继而变为员工,经历过这间公司完整的生产线。你以学费为投资,试图换取一个未来,终于——

  恭喜你,你毕业了。

转帖完毕
作者: 秋叶hxx    时间: 2010-11-15 23:14
无语了~~~~~~~~~
作者: lao90286    时间: 2010-11-16 08:20
童子们也不要过于悲观~~~
还有我们在努力在思考呢~~~
作者: 星空0414    时间: 2010-11-16 08:49
宏观的用嘴思考,微观的用心思考。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ustcj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