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独家思客 | 清华大学郑泉水:你真的懂得如何学习吗? [打印本页]

作者: zhulinfeng13956    时间: 2016-10-2 14:47
标题: 独家思客 | 清华大学郑泉水:你真的懂得如何学习吗?

来自: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收藏,稍后阅读



编者按:作为大学生,究竟该如何学习?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的长处,有了热情之后才能坚持,才能够花足够的时间去钻研。而所谓精深学习,“精”,选择要适量,“深”,研究要深入。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与学习相关的一些经历和认识。大学学习显然跟中学不一样,在中学就是应付高考的那几门课,大学课程则有很多,这种情况下怎么适应学习呢?首先,不能学太多,否则后果严重。钱班(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实验班)的一个学生去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就3门。这在美国私立大学很典型:研究生3门,本科生4门。我们的学生每个学期选多少课?10多门?为什么上一大堆课?我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有院系方面的原因:学校希望减少,但是院系有动力要求学生学很多课。学生方面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如:多学一点,反正每门课的负担也不重、“水”课很多;想学的课没列上,不想学的课一大堆;同学都选了,我不选会不会吃亏?等等。成本恐怕也是一个原因。美国的不少学校,超过规定的学分,每修一门课增交好多钱。

上面列了许多原因,但关键还是同学们的认识问题。如钱班要求的课不多,其中有不少选修,但同学一般都全选,选下来以后说:“老师,课负太重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和钱班的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缺乏恰当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主性不够。我们需要在两方面都改进。同学们问:“多学一点,总是有用的吧”。其实学一大堆,经常是反作用,因为你做成了“夹生饭”,以后再想去煮熟,这个米已经煮不好了,故还不如不学。

再对照一下加州理工的情况。课不多,但每门课的挑战性很高。如老师布置的练习,常常一个人做不下来,要好几个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做,才能做完。考试则是把卷子拿回家做,做一个星期。我认识一位我们学校的李伯重老师,他被邀请在加州理工上中国历史,非常受欢迎,选他的课有30位同学,不允许再多了。而加州理工每年才招200位新生。上他的课,一个学生每次课要阅读500页的资料,还要提出问题。MIT课程的挑战度也是大同小异。反观清华,不少课程的知识局限、照本宣科、收获太少;学分多、任务重,只能狼吞虎咽;师生交流少等等,衍生出了很多问题。


对同学而言,首要的是解决为什么学习这个根本问题。为了学位?为了读研究生?那不就跟高考一样了。这样对付下来的学生去读研究生,老师也很不欢迎。


我们的时代跟以前很不一样了!在以前,知识就是优势,现在只有知识不构成优势。我读大学和刚工作时在江西,得不时地专门跑到北京,去国家图书馆,设法找一个名教授请教最新知识方面的内容。为了解一点点小问题可能要花一个月时间,那个时候知识确实很宝贵的。但现在我上网几分钟,刚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能知道,甚至没有发表我就知道了。所以曾经知识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它的重要性下降了。到今天,有同学还是只对分数重视,为什么呢?有利于去读研究生?你知不知道导师招研究生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你的研究能力、你的智慧、你的热情、你的为人;只有不知道这些信息,才不得不只看分数。


前面是一个引子,长了点。今天我讲两个部分。一是一万个小时,包括一些例子,讲一些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二我讲一讲什么叫精深学习,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
一万小时——专注与热爱

几年前出了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体上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世界级的专家,需要专注的投入一万个小时。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上哈佛大学后,很快就退学了,但因为在中学七年他超过1万个小时做软件设计,做程序,其实他上大学时就已经是世界个人电脑相关方面少有的专家。我有一次碰到一个号称有数几个的最聪明的人,他讲他做的事情多么的了不起,讲其他东西我不太懂,但后来讲到力学我知道他懂的就是皮毛上的东西。他做了很多自以为是很厉害的东西,但是没有一样做到很深,他太聪明导致没有一样东西让他觉得不明白,一眼就看明白,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就像酒没有经过发酵。他的学习没有真的领悟,没有长智慧,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一万个小时的投入不是一种简单的投入,而是一种设定清晰目标,不断设定难度,不断上台阶,以至达到自己能力极限的投入。不断的犯错也是一种练习,你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来理解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这样你的能力才是长进的。进到清华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勤奋对你们来讲尤其重要。




这背后有心理学的基础,不是纯粹的统计数据。一万零一个小时可以吗?当然可以,八千小时呢?当然也可以。但一千个小时可以吗?不行。一万个小时除了需花很大精力投入,最好还要有人指导来帮助你、设计不断挑战的台阶。怎样才能废寝忘食的做到这条呢?你的热情、热爱。巴非特是个犹太人,世界第二富。他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理念值得深思:最重要的是帮助、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热爱。这个热爱不是孩子嘴巴说的热爱,而是你需要细心观察,发现他对这个东西废寝忘食的真的热爱。犹太人父母说热爱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做热爱的事,就很难百折不挠的做这件事情,也很难投入这么多时间。想象一下科比如果不那么热爱打篮球的话,他能晚上四点就去练习,关节的韧带没有了还在坚持吗?这显然不是为了赚钱,这钱对他纯粹是数字,也有了足够多的荣誉,他就是喜爱这个运动。
我是77年高考考上大学的,家里紧靠着一条河,叫抚河,是江西省的第2大河流。小时候的最大梦想是常常可以到河对面去,当时就想着最好有个桥。考了大学就去学了土木。上学以后,我认为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我有两项特别的财富,自学和自立。自学是因为我眼睛不好,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看不清楚黑板,而父母也没让我戴眼镜,个子长得高又不能坐前排。看不清黑板只能自己看书,所以小学三年级以后就自己看书。自立方面,我大概从五年级开始就帮人挑水、推车等,靠自己赚钱去读书、发展自己的爱好。



到上大一的时候,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爱因斯坦出现了,因为我觉得他很多方面跟我的经历很像:他一时没有考上大学,我上很一般的大学,当时叫江西工学院、后来与江西大学合并成南昌大学;他记不住东西,我也记不住东西。所以那时候我就决心向他学习,首先是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先一学期学好一门课。我开始学数学,学得特别好,然后学物理、力学,学到后面我就提出要求,说:“老师,我能不能不上课?”老师说可以。先是理论力学提前考试,后来材料力学开学就考试,再后来则是免试,老师直接给学分。我当时就在思考得做点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啊,觉得土木的东西不够好玩,因为它里面回答不了很多逻辑,跟土木密切相关的是力学和数学,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力学和数学,完全是自学。北大郭仲衡先生是我们国家的弹性力学权威,他当时鼓励我说:“据我所知,你是第一个看懂我的《非线性弹性理论》这本书的”。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论文,当时也引起了轰动。我的运气特别好,到现在一直非常感恩那个学校,有一批老师鼓励帮助我,不仅专门为我组织提前考试,还主动邀请我给他们上课。这个让我特别快乐,也感到非常自信。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认为我当时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我觉得大家要从我这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比尔盖茨大三以后就离开哈佛做创业了,他那时候确实是掌握了领先的知识和能力,他看到了机遇,并且有勇气做这个事情。他从MIT、哈佛听了很多课,不是说上4门课就只上4门课。清华有这么多课都可以听,但不要平均化,有些课听听就好,主要的问题是你修30多个学分,还要全部考出好成绩,那就把自己忙坏了,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做很多事情。你要有取舍,上课是为了考试成绩还是为了增长知识和见识?见识也非常重要,没有见识你走偏了,一万个小时也是功效不大。我给大家推荐另外一本书叫《异类》。这个书讲了微软、苹果、谷歌的创始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信息行业,都出生在1955年,这是不是偶然呢?不是,这有一定的规律。在1975年出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开始出现了个人计算机,在他们20岁的时候, 3个人都想到个人跟计算机怎么关联,那个时候大学教授不做这个事儿,IBM不做这个事儿,所以这些小年轻做这个事儿,他们有这个见识,他们热爱这个事儿,他们还有勇气做这件事。


所以我对大家的忠告是要找到你最喜欢的方向。以色列年轻人高中毕业后,男的要服3年、女的要服2年兵役,但大多数人兵役后还是决定在上大学前,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思考自己的选择和未来,然后才开始上大学,选择自己明白的方向。你要思考今后这个世界哪些东西对人类影响大,自己最喜欢什么东西,能不能把喜爱跟需求关联起来,因为你没有热情做就做不好,没有需求的牵引这个事情做不了特别好。



假如我们还只是为了学分,还只是停留在学一大堆知识层面的话,没有利用好清华的优势就十分可惜。清华的优势不是课本上的优势,不是老师给你上几堂课,而是有机会可以接触到除了课本之外非常多的人,像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500强大批的BOSS都在这里,你去听过他的报告吗?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做报告,你去听过吗?前不久关于引力波的事儿你听过报告吗?很多事情我们不要把自己关起来,要有视野。


学校不可能针对每个人来设培养方案,只会设计一个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然后每个人有一定的选择。每个同学完全可以在一两个方向成为世界级专家的,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两个人放在一起,哪怕在清华,也是一个学习强些、一个弱些。我知道很多同学很在意这个,但这并不重要。如果你是学神我祝贺你,但是我要提醒你当心,你可能没有一样东西学的精通。你是学弱我也祝贺你,你更有机会能做成你自己,找到相对同学们自己的优势所在。人与人总有差距,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的长处,这些东西与他人无关。同样不付出也不行,这条路上没有捷径,都要花足够的时间。

精深学习——适量与深入

我现在讲什么叫精深学习?你的时间只有那么多,不能在每门课上都不断的挑战自己。所谓精深学习,“精”,选择要适量,“深”,研究要深入。

为什么要深呢?知识至少有三重境界,第一是“知道了”,理解它的内容。第二是做点练习,试着运用这个知识解决点问题。第三重是构建自信,让它变成一种内化后融会贯通的知识,一本书只剩下不到一页纸、甚至几句话。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应有这样的态度,抓住它的灵魂和要点,并且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学习学习,习只是到了练习,学问学问,问才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要从学习变成学问,还要再走一步,学研。问只是提问,研是要解决,只有这种东西才有可能变成你的核心知识。

你看我大学学了什么?分析数学我学到研究生阶段,线性代数到研究生阶段,数理方程到本科,概论与统计学到本科还差一点,物理、生物、化学、材料,机械都学了,力学学了很多,我自学连续介质力学达到研究生水平。我没有学很多课,但有几门学到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弹性力学,我本科就写了论文。

我们都是个性化的,我是数学、高代、弹性、张量这一条线下来,可以顺下去做研究。钱伟长曾说,我现在做什么学科花半年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为他并不是把所有枝节都掌握,在达到那个境界以后其他东西都是相通的。你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路径是相关的,比如你数学分析、几何学得好,就适合广义相对论,你泛函学得好可以试试量子力学。必须要把主干的东西学得非常的好。这将给你带来巨大的自由,很多其他课程用不着平均花精力去学。我主张你选择自己的主干特花功夫去学,副干就去听一下,甚至可以不听。这是适应你们的学习方法,能够学到比较精深。

作者简介
郑泉水,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微纳米力学中心主任、“钱学森力学班”首席科学家。

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享有国际声誉的成就。从教30余年来,郑泉水教授一直坚守力学研究,先后在本构方程理论和微纳米界面力学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郑泉水教授解决了140多年未能解决的Cauchy平均转动问题,为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的建立及其应用基础做出了主要贡献;解决了困扰细观力学50多年的非椭球夹杂Eshelby难题,建立了新的细观力学方法。近十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微纳米力学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创了范德华滑移型新原理运动器件等研究领域,在结构超润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重要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促进了固体力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引导。

作为学者和教师,郑泉水教授一直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为成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而不断探索。如今,他正带领着“清华大学力学班”实践着全新的教育模式。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热心学术服务和青年人才培养。长期鼓励学生挑战难题、勇于开拓,所指导的博士生中有3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作者: 秋枫    时间: 2016-10-2 16:51
深入地学习,才有收获,浅尝辄止是不行的。
作者: 闲庭漫步    时间: 2016-10-2 20:43
gpa排名的存在,使得很多同学不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也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作者: 新城    时间: 2016-10-4 09:48
一切都有取舍,自己要斟酌。
作者: trueturn    时间: 2016-10-6 21:44
您的帖子已被中科大家长论坛微信采用,谢谢!

作者: 月光飘雪    时间: 2016-10-11 18:48
好文章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ustcj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