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好奇心和想象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大裤子    时间: 2013-3-12 16:15
标题: 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国教育报]好奇心和想象力需要教育滋养
2013-03-12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
本报记者 高靓

“我现在最困惑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对科学的积极性和冲动少了一些,想象力少了一些。”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教育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说出了这个心中盘桓已久的困惑。

潘建伟,中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著名学者,41岁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曾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世界领先”研究。

然而,在他看来,未来一代人的成长是比物理世界更复杂的问题。“在德国5年合作研究,我对比过很多中德学生,在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方面,德国学生明显更强一些。”

作为一名教师和两个孩子的父亲,潘建伟首先从教育当中找原因。“德国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学得很少,数学是很简单的加减法,但是学校有很多时间让孩子做手工、出去玩,有意思的活动比较多。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拼命学习。”

潘建伟做了个形象比喻:“这就像吃东西,哪怕是最好吃的东西,如果你整天不停地喂,他也就失去了好东西的感觉,甚至产生厌恶感。对不喜欢的东西,人就没有求知欲。”

“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玩。”潘建伟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建伟说:“小时候整天在山上跑,爬树、采花、摘野果,连作业也带到山上去写。我12岁还不怎么会写作文,所以说小时候少学一点没关系,提前学完全没必要。”

在潘建伟看来,正是这段童年时光成为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沃土。“刚上大学时,班里7个状元,我的成绩中等偏下,但是我的优点是,选择物理完全出于兴趣和爱好。”

“我建议,大学阶段的教学也要做一些改革。国外不是一上来就把知识体系直接展开,而是要花很长时间讲物理学史。给学生展现整个人类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会看到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同时获得一种解决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最后,一个最终的理论呈现在你面前,哇,科学的大幕拉开了!”说到这里,潘建伟变得兴奋,他正是这样被带入令人着迷的量子世界。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文化。”潘建伟说,“科学上要取得大的成就,除了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土壤来提供养料,传统、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都会给人一种底蕴。”

“我常给人讲一个故事。我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时发现,农民每天傍晚收工后会在村庄的露天音乐厅合奏乐曲。当地一个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曾对我说,她在《自然》杂志上读过我的文章,虽然读不懂。”

“我感觉,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相反,我们当前的文化氛围不鼓励人有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媒体,最关心的是我的研究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又获了什么奖。”潘建伟认为,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更让他担忧的是,“一些学生联系我,想到我的实验室工作,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镀金,为了出国方便”。

“回到教育上,正是因为这种功利文化,求知变成了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潘建伟说。不过,他认为,这种功利文化并非中国传统,也不属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可以随着社会发展得到改变,对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负起责任。

“科研与考试无关,更不是高分学生的专利。只要你喜欢科学,能力差一点、没考上好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一辈子盯紧一个目标,今天不行,明天再试,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采访结束,潘建伟的这句话仍然在记者脑海中回旋,真希望当下那些焦虑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力量。

                     中国教育报 2013年3月11日


作者: lao90286    时间: 2013-3-12 16:52
说得好,说得好。
作者: 成真    时间: 2013-3-12 17:29
先顶后看,呵呵
作者: wanglanping    时间: 2013-3-12 19:33
是的。兴趣和爱好是最主要的。
作者: 我心飞扬    时间: 2013-3-12 20:16
“科学上要取得大的成就,除了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土壤来提供养料,传统、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都会给人一种底蕴。”

好文章,喜欢!谢谢斑竹!希望科大能多些增加孩子文化底蕴的讲座和课程……




作者: 风筝女子2012    时间: 2013-3-12 20:24
好奇心和想象力    科学家的潜质      
作者: 安雅    时间: 2013-3-12 21:19
“科研与考试无关,更不是高分学生的专利。只要你喜欢科学,能力差一点、没考上好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一辈子盯紧一个目标,今天不行,明天再试,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说得真好。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03
文章很好,值得深思和高度重视。
作为家长而言,一般以为只要按照学校的评价体系,孩子做的好了,就是好学生了,就是足以令人感到欣慰和满足的。然而,在以成绩作为几乎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体系下,如果孩子的学习动力,只是来源于:全奖出国或成功保研的话,那么,这一动力来源是短暂的、非本质的、无内容的、空洞的,可以想象,即使能够凭借刻苦的努力,机械的、功利的甚至投机的,获得世界名校的OFFER,其结果仍然是失败的,甚至是对科学的一场习惯性的、从众的亵渎。因为,这种结果,少有建立在对科学的内在的真正的兴趣,少有建立在对人类和宇宙世界的持之以恒的探求,所以,看到OFFER雨下得很大,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19
和潘建伟院士同班的七位状元,现如今,却杳无音信。
最有价值的不是状元头衔,不是GPA,不是GT,不是名校OFFER......,而是一颗永不消逝的、对科学非功利的探求精神。谁最早些、最坚定些磨砺出了这种精神,谁就会最终站到科学的巅峰。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29
“我现在最困惑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对科学的积极性和冲动少了一些,想象力少了一些。”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30
“我建议,大学阶段的教学也要做一些改革。国外不是一上来就把知识体系直接展开,而是要花很长时间讲物理学史。给学生展现整个人类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会看到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同时获得一种解决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最后,一个最终的理论呈现在你面前,哇,科学的大幕拉开了!”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31
“科学上要取得大的成就,除了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土壤来提供养料,传统、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都会给人一种底蕴。”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32
“我感觉,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相反,我们当前的文化氛围不鼓励人有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媒体,最关心的是我的研究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又获了什么奖。”潘建伟认为,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更让他担忧的是,“一些学生联系我,想到我的实验室工作,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镀金,为了出国方便”。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33
“回到教育上,正是因为这种功利文化,求知变成了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作者: 晚秋归来    时间: 2013-3-13 09:33
“科研与考试无关,更不是高分学生的专利。只要你喜欢科学,能力差一点、没考上好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一辈子盯紧一个目标,今天不行,明天再试,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者: 雯草    时间: 2013-3-13 11:09
这篇文章说的真好 !
作者: 许馨    时间: 2013-3-13 16:35
潘教授说得很好,真的,现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学校、家庭都是以分数论英雄。
作者: 夕阳老去    时间: 2013-5-23 13:29
很好的帖子。学习了。作为家长,我也开始考虑这方面内容。谢谢。
作者: 朝阳    时间: 2013-6-21 20:28
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者: dummy    时间: 2013-6-28 23:25
好文章,再顶!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文化。”潘建伟说,“科学上要取得大的成就,除了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土壤来提供养料,传统、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都会给人一种底蕴。”

“我常给人讲一个故事。我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时发现,农民每天傍晚收工后会在村庄的露天音乐厅合奏乐曲。当地一个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曾对我说,她在《自然》杂志上读过我的文章,虽然读不懂。”
“我感觉,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
      更让他担忧的是,“一些学生联系我,想到我的实验室工作,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镀金,为了出国方便”。
     “科研与考试无关,更不是高分学生的专利。只要你喜欢科学,能力差一点、没考上好学校都没关系,只要你一辈子盯紧一个目标,今天不行,明天再试,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者: lingxue    时间: 2013-6-29 07:11
好!一潘(不是那个死潘石屹)重于泰山!
作者: 玉石    时间: 2014-5-26 17:17
中国目前的社会就是功利至上,唯功利是图啊!悲哀……。
作者: 闲庭漫步    时间: 2016-3-5 11:05
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不是激发和保护!如何真正提高民族的创造力,这是中国教育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作者: 西雅图    时间: 2016-3-5 15:01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以后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ustcj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